[实用新型]一种短桩梁锚联合支护结构有效
申请号: | 201720757540.3 | 申请日: | 2017-06-27 |
公开(公告)号: | CN206971237U | 公开(公告)日: | 2018-02-06 |
发明(设计)人: | 刘孟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电建集团贵阳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02D17/20 | 分类号: | E02D17/20 |
代理公司: | 贵阳派腾阳光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52110 | 代理人: | 谷庆红 |
地址: | 550081 贵*** | 国省代码: | 贵州;5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短桩梁锚 联合 支护 结构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短桩梁锚联合支护结构,属于边坡工程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边坡工程是集地质工程、岩土工程、结构工程和岩土测试技术于一身的系统工程,其主要内容包括工程勘察、土方开挖与回填、支护结构设计与施工、地下水控制、信息化施工及周边环境保护等,边坡施工最简单的办法是放大坡开挖,但经常会受到场地条件、周边环境及投资的限制,所以需要设计支护系统以保证边坡安全。
按照边坡稳定问题深度划分,边坡稳定问题存在坡表坍塌与坡体深层抗滑稳定问题,目前常用的边坡支护方式主要有喷锚支护、抗滑桩支护、修筑挡土墙支护等,而在现有的各种支护手段中,喷锚支护对于坡表坍塌效果显著,但是对于深层抗滑稳定效果有限,且深层抗滑稳定问题常用抗滑桩进行处理,一般桩长较长,比较浪费,对桩前坡表坍塌没有效果,而修筑重力式挡土墙对于边坡的表层溜坡与深层抗滑稳定均有较好效果,但是其材料利用率低,支护成本高。
实用新型内容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短桩梁锚联合支护结构,该短桩梁锚联合支护结构将传统的抗滑桩减小长度,通过联系梁与坡面梁相连接,使桩、梁与其中包裹的岩土体形成一个整体,增 加了深层抗滑稳定效果,节约了材料,提高了材料的利用率。
本实用新型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短桩梁锚联合支护结构,包括桩梁,所述桩梁对立设置,在桩梁之间设有多个相互平行的联系梁,在一侧桩梁上设有短桩,另一侧桩梁上设有与桩梁相互平行且紧密相连的坡面梁;所述坡面梁对立设置,在坡面梁之间设有多个相互平行的坡面梁;所述多个相互平行的坡面梁与短桩之间通过锁脚锚杆连接,在多个相互平行的坡面梁上设有多个锚杆,多个锚杆之间相互平行。
所述桩梁、联系梁形成一个矩形。
所述多个坡面梁构成一个矩形。
所述短桩、桩梁、联系梁、坡面梁、锁脚锚杆构成一体。
所述短桩、桩梁、联系梁、坡面梁、锁脚锚杆形成一个梯形体。
所述锚杆插于多个相互平行的坡面梁中,锚杆与坡面梁之间可拆卸。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将传统的抗滑桩减小长度,通过联系梁与坡面梁相连接,使桩、梁与其中包裹的岩土体形成一个整体,再通过锚杆使该整体不被包裹的土压力撑破,对于桩前土体而言,通过包裹结构保证坡表岩土体的稳定性,而对于桩后土体而言形成一个重力式挡墙,保证深层抗滑稳定,且重力式挡墙的大小可以通过桩的位置前后移动调节,节约了材料,提高了材料的利用率,降低了支护成本。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中:1-短桩,2-桩梁,3-联系梁,4-坡面梁,5-锁脚锚杆,6-锚杆。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进一步描述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但要求保护的范围并不局限于所述。
如图2所示,一种短桩梁锚联合支护结构,包括桩梁2,所述桩梁2对立设置,在桩梁2之间设有多个相互平行的联系梁3,联系梁3用于桩与坡面梁4之间,在一侧桩梁2上设有短桩1,另一侧桩梁2上设有与桩梁2相互平行且紧密相连的坡面梁4;所述坡面梁4对立设置,在坡面梁4之间设有多个相互平行的坡面梁4;所述多个相互平行的坡面梁4与短桩1之间通过锁脚锚杆5连接,在多个相互平行的坡面梁4上设有多个锚杆6,多个锚杆6之间相互平行。
其中,所述桩梁2、联系梁3形成一个矩形;所述多个坡面梁4构成一个矩形;所述短桩1、桩梁2、联系梁3、坡面梁4、锁脚锚杆5构成一体;所述短桩1、桩梁2、联系梁3、坡面梁4、锁脚锚杆5形成一个梯形体;所述锚杆6插于多个相互平行的坡面梁4中,锚杆6与坡面梁4之间可拆卸。
实施例
如上所述,该结构的施工方法如下:
①:设计出抗滑桩的深度及打设与边坡开口线的距离,确定抗滑桩的底界。
②:在边坡开挖前,预先在边坡内施工浅桩。
③:施工桩梁2,并施工联系梁3。
④:边坡开挖后,进行坡面梁4施工,并及时进行锚杆6与锁脚锚杆5的施工。
本实用新型的适用条件:
1、在桩进入滑动面以下的条件下适用的,桩未进入滑动面以下时,该支护效果无效,如图1所示,在土质边坡中,抗滑桩的深度大于滑裂面的位置的滑面HM1及滑面HM2是有效的。
2、在滑面不深入坡脚以下条件下适用,滑面过深,在坡脚进行桩支护更为经济,如图1所示,在土质边坡中,抗滑桩深度小于滑面3HM3深度的形式是不适用的。
综上所述,对于桩前岩土体而言,桩前土体的土压力作用于坡面梁4上,一部分由锚杆6抗拔力抵消,一部分由联系梁3传到给桩,而桩又受到桩前土体抗力的作用,形成一种自衡重结构,在保证坡面梁不被剪断与联系梁3不被拔断条件下,桩前土体稳定性可以通过自衡重保证;对于桩后土体而言,由于桩底深入滑动面以下,剩余下滑力作用在桩梁锚及包裹的岩土体上,该部分整体构成一重力式挡墙,可采用重力式挡墙的模型来计算,且该抗力部分的大小,可以通过前后移动桩的位置来调节,通过计算来确定,较为灵活。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电建集团贵阳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未经中国电建集团贵阳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20757540.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防止塌方的挡墙
- 下一篇:一种应用于生态恢复的植被种植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