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半自动茶叶采收机有效
申请号: | 201720763158.3 | 申请日: | 2017-06-28 |
公开(公告)号: | CN206948932U | 公开(公告)日: | 2018-02-02 |
发明(设计)人: | 何武洲 | 申请(专利权)人: | 何武洲 |
主分类号: | A01D46/04 | 分类号: | A01D46/04 |
代理公司: | 湖南省娄底市兴娄专利事务所43106 | 代理人: | 王寿元 |
地址: | 413099 湖*** | 国省代码: | 湖南;4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半自动 茶叶 采收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农业机械技术领域,尤其是指半自动茶叶采收机。
背景技术
现在茶叶采收大多是采用人工摘收,其劳动强度高、效率低下。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结构合理、摘收效率高的半自动茶叶采收机。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技术方案为:半自动茶叶采收机,它包括有机头,机头上安装有变速箱,变速箱上安装有动力机,机头两侧设有驱动轮,驱动轮通过变速箱带动运转,机头上连接有收茶架,收茶架前端一侧与机头连接,收茶架后端设有万向轮,收茶架后端端部活动安装有收茶箱,收茶架前端端部安装有采摘器,收茶架上设有传茶带,传茶带一端位于采摘器下方,另一端位于收茶箱上方。
所述的收茶箱底部设有行走轮,收茶箱通过挂钩活动连接在收茶架后端端部。
所述的驱动轮由金属环和防滑板构成,金属环安装在轮轴上,轮轴通过变速箱带动运转,防滑板为多块,均匀分布在金属环外环面上。
所述的收茶箱顶部开口形成入口,收茶箱一侧活动插装有出茶挡板。
本实用新型在采用上述方案后,未描述的结构可采用市面常规结构及安装方式,本方案的采摘器的结构与推剪结构类似,采摘器通过动力机或外置电瓶带动运转,通过采摘器摘收的茶叶落至传茶带上,传茶带采用传送带机构或采用固定式结构,采用传送带机构时,通过变速箱带动运转,采用固定式结构时,只用于承收茶叶,承收后人工放至收茶箱内;采用本方案后的结构合理,尤其适应于带坡度的茶山采收,经实验,每天可收3-4千斤,摘收效率高。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收茶架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所有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为:参见附图1和附图2,本实施例所述的半自动茶叶采收机包括有机头2,机头2上安装有变速箱3,变速箱3上安装有动力机1,机头2两侧设有驱动轮4,驱动轮4由金属环和防滑板构成,金属环安装在轮轴上,轮轴通过变速箱3带动运转,防滑板为多块,均匀分布在金属环外环面上,驱动轮4通过变速箱3带动运转,机头2上连接有收茶架5,收茶架5前端一侧与机头2连接,收茶架5后端设有万向轮,收茶架5后端端部活动安装有收茶箱6,收茶箱6顶部开口形成入口,收茶箱6一侧活动插装有出茶挡板,收茶架5前端端部安装有采摘器9,收茶架5上设有传茶带8,传茶带8一端位于采摘器9下方,另一端位于收茶箱6上方,收茶箱6底部设有行走轮7,收茶箱6通过挂钩活动连接在收茶架5后端端部。本实施例未描述的结构可采用市面常规结构及安装方式,本实施例的采摘器的结构与推剪结构类似,采摘器通过动力机或外置电瓶带动运转,通过采摘器摘收的茶叶落至传茶带上,传茶带采用传送带机构或采用固定式结构,采用传送带机构时,通过变速箱带动运转,采用固定式结构时,只用于承收茶叶,承收后人工放至收茶箱内;采用本方案后的结构合理,尤其适应于带坡度的茶山采收,经实验,每天可收3-4千斤,摘收效率高。
以上所述之实施例只为本实用新型之较佳实施例,并非以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实施范围,故凡依本实用新型之形状、原理所作的变化,均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何武洲,未经何武洲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20763158.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