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风力驱动烟道清灰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720770214.6 | 申请日: | 2017-06-29 |
公开(公告)号: | CN206861560U | 公开(公告)日: | 2018-01-09 |
发明(设计)人: | 赖加建;洪昭斌;罗宁;胡曾军;许昌超;陈锐;吴威;黄敏讷;王瑾 | 申请(专利权)人: | 厦门理工学院 |
主分类号: | F23J3/02 | 分类号: | F23J3/02 |
代理公司: | 泉州市潭思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35221 | 代理人: | 麻艳 |
地址: | 361024 福*** | 国省代码: | 福建;3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风力 驱动 烟道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烟道清灰装置,具体涉及一种风力驱动烟道清灰装置。
背景技术
正常工况下,由于烟道里的烟气有一定含水量,湿度较大,因此长期使用往往会造成大量灰尘沉积,一方面在重力作用下会沉积管道底部,另一方面,由于烟气湿度问题,其可能也会粘附在烟道管壁上。烟道中的灰尘往往含有二氧化硅、氧化钙、三氧化二铝、三氧化二铁等成分,其与水分结合即形成像水泥一样的尘垢凝固于管道内,难以去除。管壁上的积灰、结垢现象会增加烟道载重负载,增加烟道阻力,使得气流速度降低,进而更进一步增加管壁上的积灰与结垢,对烟风系统造成不利影响。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基于风力,可在烟道工作的同时,一边通烟气,一边清理沉积灰尘的风力驱动烟道清灰装置。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技术解决方案是:
一种风力驱动烟道清灰装置,其在烟道内固设有复数个固定支架,相邻固定支架间串接有主轴,主轴上固定设有复数个叶轮,同一主轴上相邻两个的叶轮间设有螺旋长轴,螺旋长轴两端固定在叶轮中叶片的尾部,螺旋长轴上固定有刷子或刮刀,利用烟道内气流带动主轴上叶轮转动,进而由叶轮驱动螺旋长轴,使螺旋长轴上的刷子或刮刀在烟道内壁上开展清灰工作。
较佳的,主轴上固定设有两个叶轮,分别设置在主轴两端。
较佳的,为保证在气流速度较低状态下清灰工作依然稳定开展,固定支架可设计为空心结构,烟道外部设有驱动电机,驱动电机通过齿轮和设置在固定支架内部的链条,可驱动的连接在叶轮轴心处,叶轮上设有转速传感器,用于监测叶轮转速,进而决定是否启动驱动电机。
较佳的,主轴和/或螺旋长轴为空心结构以降低清灰机构质量,保证叶轮能快速旋转并减少生产用料。
较佳的,固定支架为半径与烟道内径相当的圆形支架。
较佳的,为了能定期清理叶片,叶轮和叶片间为可拆卸连接。
采用上述方案后,由于本实用新型可在烟道工作时直接利用烟道内气流驱动叶轮,并由叶轮带动螺旋长轴上的刷子在烟道内壁进行清灰,降低了清灰难度,减少了清灰工作的资金能源投入,装置清灰及时,减少了积灰与结垢,让烟道时刻保持干净,使其能长期持久使用而不影响通气效果。
附图说明
图1是实施例一结构示意图;
图2是实施例一径向剖面图;
图3是实施例一轴向剖面图;
图4是实施例二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述。
实施例一
本实用新型所揭示的是一种风力驱动烟道清灰装置,如图1-2所示,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其在烟道内固设有复数个固定支架1,相邻固定支架1间串接有主轴2,主轴2上固定设有复数个叶轮3,同一主轴2上相邻两个的叶轮3间设有螺旋长轴4,螺旋长轴4上则固定有带钢牙的刷子5,当烟道内形成气流时,气流会驱动叶轮3开始旋转,叶轮3带动螺旋长轴4绕烟道管壁内表面旋转,进一步带动刷子5在管壁上清理刚刚附着上去的灰尘,灰尘被刷起后随气流被带出烟道,减少了管道内的积灰。
具体的,固定支架1为半径与烟道内径相当的圆形支架,呈轮辐状造型,根据烟道的长度以及烟道内气流的速度进行对固定支架1进行分布安排。可以选择各个固定支架1等距分布,也可以基于气流在输送过程中由于阻力作用而减缓,为了保证各段旋转速度相当,而选择从进风口开始,各固定支架1间距逐渐减少的不等距分布。固定支架1可通过螺栓固定于管壁,中心设有用于支撑主轴2的槽。主轴2与固定支架1间通过轴承12进行连接,每根主轴2上固定设有两个叶轮3,分别设置在主轴2两端,主轴2和叶轮3间同样可以通过轴承23进行连接,为避免叶轮3上的叶片6阻挡出风,叶片6采用细长型叶片,每个叶轮3上分布有3片叶片6。叶轮3和叶片6间还可以选择为可拆卸连接,当积灰在叶片6上沉积过多并影响到系统工作时,可将叶片6拆下更换清理。螺旋长轴4两端则固定在叶轮3中叶片6的尾部,以保证刷子5能尽可能的贴敷在烟道管壁内表面,进一步,为避免清灰系统整体重量过重不易被带动或严重影响烟道内气流速度,设计主轴2和/或螺旋长轴4为空心结构,空心结构的设计同时还可降低生产耗料。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厦门理工学院,未经厦门理工学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20770214.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