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次性引流管转换接头有效
申请号: | 201720770655.6 | 申请日: | 2017-06-29 |
公开(公告)号: | CN207886523U | 公开(公告)日: | 2018-09-21 |
发明(设计)人: | 沈云明;杨雪梅;余英毅;胡晓寅;郭炯;陈志坚;乔明 | 申请(专利权)人: | 昆明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
主分类号: | A61M39/10 | 分类号: | A61M39/10;A61M1/00 |
代理公司: | 北京科亿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350 | 代理人: | 汤东凤 |
地址: | 650101*** | 国省代码: | 云南;5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转换接头 防逆流阀 密封垫圈 接头管 一次性引流管 多级转换 接头组 体内部 圆锥状 圆锥 侧管 管径 管体 围合 直管 转换 | ||
一次性引流管转换接头,包括第一转换接头和第二转换接头,第一转换接头由第一接头、第二接头、第三接头和第四接头组的多级转换接头,在第一接头和第二接头、第二接头和第三接头、第三接头和第四接头的连接处设有密封垫圈,在第一接头的管体上设有密封垫圈,第一接头的密封垫圈后侧管体内部设有防逆流阀,所述防逆流阀呈圆锥状,防逆流阀由若干圆锥片围合而成,第一接头的管外径约为10±0.5mm,第二接头管外径约为8±0.5mm,第三接头管外径约为6±0.5mm,第四接头管外径约为4±0.5mm,该转换接头两端皆采用不同管径的直管进行接头转换,实用性更强、连接更牢固,且该转换接头设有防逆流阀,安全性更好。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疗器械领域,具体涉及一种一次性引流管转换接头。
背景技术
临床上行外科手术后经常需要使用引流管将患者组织间的积血、积液以及其他脓性液体导出体外,防止术后感染甚至影响伤口的愈合。目前引流管在各个科室都有使用,如胸腔、脑腔、胃肠道、肝脏、消化道等方面都经常用的。不同用途的引流管长度和管径不同,甚至同一用途的引流管因不同生产厂家制造也同样会出现引流管和管径的不同,常用的引流管的管径大多为4-10mm。引流管在接入负压吸引机或者引流袋时,由于管径接头大小不一容易造成接管处漏气而造成引流效果差、引流不干净而引发医患纠纷。目前已有的引流管转换接头大多采用变径的圆管用作接头,而这种接头前端较细后端较粗,在接入引流管时,连接处容易脱落且容易脱落,引流效果并不好,同时接入引流管时较细的转换接头会插入引流管内部,会造成液体进入转换器困难;引流管多采用橡胶材质不能采用高温高压消毒,重复使用会造成交叉感染。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为了解决上述存在的问题,设计了一次性引流管转换接头,该转换接头两端皆采用不同管径的直管进行接头转换,实用性更强、连接更牢固,与密封垫圈配合使用密封性更好,引流效果更佳,同时更换不同转换接头时将不需要的接头剪掉,不会造成较细的转换接头插入引流管内部而导致液体进入困难,且该转换接头设有防逆流装置,防止引流的液体回流,安全性更好。
为了实现上述技术目的,达到上述技术效果,本实用新型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一次性引流管转换接头,包括对称设置的第一转换接头和第二转换接头,第一转换接头由第一接头、第二接头、第三接头和第四接头组成多级转换接头,在第一接头和第二接头、第二接头和第三接头、第三接头和第四接头的连接处设有密封垫圈,在第一接头的管体上设有密封垫圈,第一接头的密封垫圈后侧管体内部设有防逆流阀,所述防逆流阀呈圆锥状,防逆流阀由若干圆锥片围合而成。
进一步的,所述的第一接头、第二接头、第三接头和第四接头为等长同轴空心圆管,第一接头的管外径约为10±0.5mm,第二接头管外径约为8±0.5mm,第三接头管外径约为6±0.5mm,第四接头管外径约为4±0.5mm。
进一步的,所述的防逆流阀的圆锥片尖端涂有弱磁性材料。
进一步的,所述的第一接头、第二接头、第三接头和第四接头的管壁上设有截取刻度。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该转换接头的两端皆采用不同管径的直管进行接头转换,实用性更强、连接更牢固,与密封垫圈配合使用密封性更好,引流效果更佳,同时更换不同转换接头时将不需要的接头剪掉,不会造成较细的转换接头插入引流管内部而导致液体进入困难,且该转换接头设有防逆流装置,防止引流的液体回流,安全性更好。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一次性引流管转换接头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中,各标号所代表的部件列表如下: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昆明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未经昆明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20770655.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超声导入仪
- 下一篇:一种智能无线脚腕带无线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