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靶件转运工具有效
申请号: | 201720771141.2 | 申请日: | 2017-06-29 |
公开(公告)号: | CN206907498U | 公开(公告)日: | 2018-01-19 |
发明(设计)人: | 窦勤明;丁丽;徐鹏程;付新华;孙志勇;王玉林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G21F7/06 | 分类号: | G21F7/06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102413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转运 工具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反应堆工程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先进研究堆核辐射环境下转运辐照后裸靶的工具。
背景技术
中国先进研究堆是一座高性能多用途研究堆,作为我国重要的核科学技术研究平台,放射性同位素和靶材料的辐照生产是其主要功能之一,辐照后放射性同位素或靶件的放射性测量对于校核理论计算方法正确性和核实辐照产量是重要验证方法。因涉及到放射性的操作,遵照我国核领域内所遵照的辐射防护原则,即保护环境、保护人员免受不必要且合理尽量低的辐射照射,又提高测量过程中工艺操作的效率,对于整套工艺运输流程和工具的稳定性、准确性等提出了更加严格的要求。
现在核设施的应用中,各种远距离长杆操作工具被用于放射性操作,大都利用机械长杆,很难在不能看到的盲区内确定抓取器的开闭状态以及对抓取器进行开闭操作,或引入电动控制系统,增加了工具维护操作的复杂性。
实用新型内容
(一)实用新型创造的目的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提供一种结构简单、状态明确、操作安全可靠的用于辐照后靶件的转运工具。
(二)技术方案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一种靶件转运工具,该工具主要由转运装置和气动抓取器组成,气动抓取器位于转运装置内,并配套使用;
所述转运装置包括筒体,所述筒体内表面或外表面设有铅屏蔽层;
所述气动抓取器主要包括活塞体、气嘴、活塞、拉杆、压簧、抓爪体、抓爪;活塞体与抓爪体固定连接;气嘴设置在活塞体上;活塞与拉杆固定连接,活塞与活塞体为滑动连接,且连接处密封;抓爪活动连接在抓爪体上。
所述铅屏蔽层厚度≥6mm;所述压簧嵌于活塞与抓爪体之间;所述转运装置设有插板,插板上设置有贯穿圆孔,且贯穿圆孔直径大于气动抓取器外尺寸;所述插板与筒体为插销连接结构;所述密封为O型圈密封;所述活塞体上方固定连接有吊耳;所述活塞体与抓爪体固定连接为螺纹连接;所述抓爪与抓爪体活动连接为销钉连接;所述抓爪数量≥2。
(三)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配套使用了转运装置和气动抓取器,结构简单,气动抓取器采用气动活塞的方式控制抓爪实现抓取,操作安全可靠,远距离操作抓取器状态明确。
转运装置采用≥6mm厚铅屏蔽层屏蔽辐射;所采用的插板结构能够实现进出通道的开闭,可防止气动抓取器脱落,使得整个转运过程中安全可靠。
气动抓取器采用无气闭锁设计,以防止在事故(气动力损失)情况下靶件掉落,防止辐射释放到环境中,实现了靶件抓取的安全、可靠、操作简单。
附图说明
图1转运工具结构示意图;
图2气动抓取器结构示意图;
图3抓取器闭合状态图;
图4抓取器打开状态图;
1筒体 2铅屏蔽层 3气动抓取器 4插板 5吊耳 6活塞体 7活塞 8压簧 9抓爪体10拉杆 11抓爪定位销 12气嘴 13O型圈 14抓爪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与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描述:
如图1所示,该工具是用于先进堆辐照后靶件转运的专属工具,该工具主要由转运装置和气动抓取器3组成,气动抓取器3位于转运装置内,转运装置和气动抓取器3配套使用;所述转运装置包括筒体1和插板4,所述筒体1双层同心圆筒夹层间嵌有铅屏蔽层2,铅屏蔽层2厚度为6mm,所述插板4设有贯穿圆孔,插板4与筒体1采用插销连接。
如图2所示,气动抓取器3主要包括活塞体6、气嘴12、活塞7、拉杆10、压簧8、抓爪体9、抓爪14;活塞体6与抓爪体9为圆柱,活塞体6与抓爪体9通过螺纹连接;气嘴12螺纹连接在活塞体6;活塞7与拉杆10整体为圆柱体,活塞7与活塞体6为滑动连接,并通过O型圈13形成密封;拉杆10螺纹连接在活塞7上;压簧8嵌在活塞7与抓爪体9之间;一对儿同一平面上的抓爪14通过抓爪定位销11连接在抓爪体9上;在气动抓取器3顶部焊接有吊耳5。
本实用新型的使用过程主要包括两个状态和两个主要操作过程,具体如下:
如图1所示,气动抓取器3位于转运装置内部时,水平移动插板4,使插板4的贯穿圆孔与筒体1内腔同心,筒体1通道处于打开状态;气动抓取器3的活塞体6与活塞7形成的密封腔内通过气嘴12充入气体,气体推动活塞7和拉杆10向下移动,使抓爪14处于打开状态,如图4所示。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未经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20771141.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