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火力发电厂废水废汽余热利用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720782150.1 | 申请日: | 2017-06-30 |
公开(公告)号: | CN207094592U | 公开(公告)日: | 2018-03-13 |
发明(设计)人: | 陈涛;胡蔚;郭浩;陈振兴;韩素彬;王珺炜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能源建设集团安徽省电力设计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22B1/28 | 分类号: | F22B1/28;F22B37/26;F24H1/00 |
代理公司: | 合肥国和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34131 | 代理人: | 张祥骞 |
地址: | 230601 ***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火力发电厂 废水 余热 利用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火力发电厂设备技术领域,具体来说是一种火力发电厂废水废汽余热利用装置。
背景技术
最早的火力发电厂于1875年在巴黎北火车站的火电厂实现的,随着发电机、汽轮机制造技术的完善、输变电技术的改进,特别是电力系统的出现以及社会电气化对电能的需求,20世纪30年代以后,火力发电进入大发展的时期,火力发电机组的容量由200兆级提高到300-600兆瓦级,到1973年最大的火电机组达1300兆瓦。大机组、大电厂使火力发电的热效率大为提高,每千瓦的建设投资和发电成本也不断降低,但机组过大又带来可靠性、可用率的降低,因而到90年代初,火力发电单机容量稳定在300-700兆瓦,其所占中国总装机容量在70%以上。
火力发电所使用的煤,占工业用煤的50%以上,且火力发电产生大量的废水废汽,而这些被排出的废水废汽具有排量大、温度高、排出稳定的特点,携带大量余热,这些废水废汽的直接排放造成了很大的热量损失,使有限的能源无法得到充分的利用。为此,需要设计一种新的技术方案,能够对于火力发电厂废水废汽携带的余热可进行有效利用,提高能源利用率,同时还能满足电厂的实际需求。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火力发电厂排出的废水废汽未得到充分利用的缺陷,提供一种火力发电厂废水废汽余热利用装置来解决上述问题。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火力发电厂废水废汽余热利用装置,包括电加热器和电厂高温水蒸汽入口管道,
所述的电厂高温水蒸汽入口管道接在电加热器的入口上,电加热器的出口接有一级流体出口管道,一级流体出口管道的另一端接在高压储存罐的入口上,高压储存罐的出口接有二级流体出口管道,二级流体出口管道的另一端接在汽水分离器的入口上,汽水分离器的液体输出口接有热水系统,汽水分离器的汽体输出口接有高温蒸汽系统;
所述的热水系统包括输水管,输水管一端接在汽水分离器的液体输出口,输水管的另一端接入冷凝塔的顶部,冷凝塔的侧壁上设有出水管;所述的高温蒸汽系统包括输汽管,输汽管一端接在汽水分离器的汽体输出口,输汽管的另一端接在电加热管的入口,电加热管的出口接有高温蒸汽进汽管,高温蒸汽进汽管的另一端接在蒸汽加热厢的顶部,蒸汽加热厢的底部接出蒸汽外用管,蒸汽外用管的另一端接入高压储存罐。
所述的蒸汽加热厢包括厢体,厢体内设有加热仓,厢体的侧部设有通道,通道穿过厢体与加热仓相通,高温蒸汽进汽管接入厢体顶部且位于厢体与加热仓的空隙处,蒸汽外用管接入厢体底部且位于厢体与加热仓的空隙处,高温蒸汽进汽管与蒸汽外用管在蒸汽加热厢内相通。
所述的高压储存罐内安装有流体计。
所述冷凝塔的底部设有排水口。
所述的出水管上安装有压力泵,所述的蒸汽外用管上安装有蒸汽循环泵。
所述的加热仓为金属材质。
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的一种火力发电厂废水废汽余热利用装置,与现有技术相比将火力发电厂产生的废水废汽携带的余热进行有效利用,提高了能源利用率。通过电加热器的设计,可以根据需要调节汽液比例;通过电加热管的设计,可以根据需要调节蒸汽温度;通过蒸汽加热厢的设计,为电厂提供了耗材加温渠道,满足了电厂实际需求。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中蒸汽加热厢的结构示意图;
其中,1-电厂高温水蒸汽入口管道、2-电加热器、3-一级流体出口管道、4-高压储存罐、5-二级流体出口管道、6-汽水分离器、7-冷凝塔、8-电加热管、9-蒸汽加热厢、10-流体计、11-输水管、12-输汽管、13-高温蒸汽进汽管、14-蒸汽外用管、15-排水口、16-压力泵、17-蒸汽循环泵、18-多级用水单元、19-出水管、21-厢体、22-加热仓、23-通道、24-蒸汽外用管、25-水位测量仪。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对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特征及所达成的功效有更进一步的了解与认识,用以较佳的实施例及附图配合详细的说明,说明如下: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能源建设集团安徽省电力设计院有限公司,未经中国能源建设集团安徽省电力设计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20782150.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密封式照明散热器
- 下一篇:一种超临界二氧化碳锅炉加热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