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新型聚光光伏电池散热用多通道歧管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720800802.X | 申请日: | 2017-07-04 |
公开(公告)号: | CN206820723U | 公开(公告)日: | 2017-12-29 |
发明(设计)人: | 徐心海;董军 | 申请(专利权)人: | 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研究生院 |
主分类号: | H02S40/42 | 分类号: | H02S40/42;H01L31/052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518000 广东省深圳***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新型 聚光 电池 散热 通道 歧管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聚光光伏电池散热系统,尤其涉及一种新型聚光光伏电池散热用多通道歧管装置。
背景技术
聚光光伏电池技术是指利用透镜或反光镜成倍聚光后的太阳光通过光伏电池直接转换为电能的技术。聚光光伏电池吸收的太阳光中除了一部分光能通过电池转化为电能外,大部分都转化为了热能。然而,聚光光伏电池的发电效率与电池温度是负相关关系。如果不进行有效散热,高温和温度分布不均匀会导致电池的发电效率降低和使用寿命缩短,甚至于电池会因过热而损坏。
为了提高聚光光伏电池的发电效率和保证电池正常工作,需要采取必要的措施对电池散热。根据散热机制的不同可以把散热方式分为主动散热与被动散热。被动散热主要是利用散热片或散热板进行自然对流散热。自然对流散热的设备安装方便且成本低,但是该冷却方式散热能力有限,而且受周围环境(温度、风速等)影响较大。
主动散热方式主要包括有浸液散热、射流冲击散热和一些通道换热器散热方式。浸液散热方式的散热效果较好,有很好的温度均匀性,但是液体会吸收和反射一部分太阳光,降低辐射强度,而且该散热方式成本会很高,结构比较复杂。射流冲击方式散热的热阻非常低,射流中心处的换热系数较大,但是随着远离射流中心,换热系数会快速降低。如果散热面积较大时要用到射流阵列,但是射流阵列中相邻射流之间会相互影响,进而降低整个散热效果。通道换热器具有高效的换热性能、紧凑的结构。但是当前所用的通道散热器的缺点是散热不均匀和耗能比较大。
实用新型内容
基于背景技术存在的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出了一种新型聚光光伏电池散热用多通道歧管装置。
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新型聚光光伏电池散热用多通道歧管装置,包括聚光光伏电池芯片阵列、密封板和歧管散热板,聚光光伏电池芯片阵列、密封板和歧管散热板由上到下依次设置,所述的歧管散热板上加工有一组或多组歧管通道槽,每组歧管通道槽由两支树形歧管构成,每支树形歧管有5级通道,入口是第1级通道,出口是第5级通道,每级有2i-1个平行通道,i表示通道所在级,每级通道的横截面均是四边形,各级通道的深度从第1级到最后一级逐级减小,每组歧管通道槽的两支树形歧管通道在同层加工,两支树形歧管通道的出口级通道交叉排列且通道内流体流动方向相反,所述密封板设置在歧管散热板上密封歧管散热板上的一组或多组歧管通道槽,所述聚光光伏电池芯片阵列排列在密封板上,所述聚光光伏电池芯片阵列的正下方是歧管的出口级通道。
优选地,密封板和歧管散热板均采用高导热性材料。
优选地,树形歧管的第i级通道的横截面均是正四边形。
优选地,歧管通道槽的各级通道的深度从第1级到第i级逐级减小。
优选地,歧管散热板上歧管通道槽在同层加工,并且加工方向相反,两支歧管通道槽的出口级通道交叉排列且通道内流体流动方向相反。
优选地,歧管通道槽内的流体采用泵提供动力,泵消耗的电能由聚光光伏电池提供。
本实用新型工作时,如果散热流体介质选择合适,则歧管通道槽内流体的对流散热方式起主要作用。聚光光伏电池芯片阵列上的热量先以导热的方式传递到密封板上,密封板上的部分热量以导热的方式传递到歧管散热板上,密封板上剩余的热量和歧管散热板上的热量由歧管通道槽内的流体以对流的方式带走,最终达到降低聚光光伏电池芯片的温度的目的。需要泵为流体的流动提供动力,泵消耗的电能由聚光光伏电池提供。本实用新型采用上述结构设计,不仅散热效果好,而且耗能非常低。如果减小歧管通道的尺寸,并增加一组或多组歧管通道槽,则本散热系统的散热能力会得到显著提升,聚光光伏电池上的温度分布会更加均匀、耗能减少,而且整个散热系统的体积也会减小。
本实用新型可以用作聚光光伏电池阵列的散热系统,具有非常高的散热性能,可以高效地降低聚光光伏电池芯片阵列的温度,并解决了聚光光伏电池阵列中不同芯片之间温差较大的问题,可以保持阵列上电池间的温度均匀分布;不零散占空间,结构紧凑,集成度较高。
附图说明
图1为实用新型的分层结构示意图。
图2为聚光光伏电池阵列与密封板的平面图。
图3为加工出单组歧管通道槽的歧管散热板。
图4为图3歧管散热板上歧管通道槽内的流体域。
图5为图4的A向视图。
图6为加工出两组歧管通道槽的歧管散热板。
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研究生院,未经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研究生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20800802.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