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铜箔分切机圆刀分切机构有效
申请号: | 201720808786.9 | 申请日: | 2017-07-06 |
公开(公告)号: | CN206869998U | 公开(公告)日: | 2018-01-12 |
发明(设计)人: | 王加锋;王武军;高斌;赵明义;马秀玲;阿力 | 申请(专利权)人: | 青海电子材料产业发展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26D7/26 | 分类号: | B26D7/26;B26D1/14 |
代理公司: | 北京天奇智新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11340 | 代理人: | 李树志 |
地址: | 810007*** | 国省代码: | 青海;6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铜箔 分切机圆刀分切 机构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铜箔分切设备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铜箔分切圆刀分切机构。
背景技术
电解铜箔是覆铜板、印制电路板及锂离子电池制造的重要材料。电解铜箔的分切工序中,要将低端铜箔在保证切边质量的前提下快速分切成客户需要的各种不同幅宽的产品,到目前已经攻克。但是随着市场的变化,切边质量越来越严格,所以对分切刀性能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在保证分切高端铜箔切边效果的前提下,将铜箔快速分切成各种规格的难题,到现在还未真正解决。
现有的分体式圆刀机构同轴精度差、组件多,组装后同轴精度无法有效的确保,因此同轴度误差大,精度无法达到统一标准,传输同步皮带经常磨损更换并有粉尘污染铜箔,造成产品的报废。
实用新型内容
针对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结构简单、同轴度精确、稳定性好、故障率低且分切效果好的铜箔分切圆刀分切机构,在标准铜箔、锂电铜箔和铝箔的分切工序中都可以使用。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铜箔分切机圆刀分切机构,其特点在于:包括支架1、防护罩2、螺纹压盖3、圆刀轴套4、紧固套5、定位收缩环6、电机7和减速器8;
所述支架1的一侧连接有减速器8,减速器8的另一侧连接电机7,电机7在减速器8的作用下可以调速并提升输出轴;
所述支架1的另一侧设置有定位收缩环6,定位收缩环6将圆刀轴套4连接于支架1,并将圆刀轴套4固定在减速器8的输出轴端上;
定位收缩环6的另一端设有紧固套5,紧固套5的另一端设有防护罩2;防护罩2的另一端连接有圆刀轴套4和螺纹压盖3,螺纹压盖3将圆刀轴套4贴合压紧。
进一步地,所述防护罩2为半包围圆弧结构,其靠近紧固套5的一侧为半封闭结构,另一侧敞开。
进一步地,所述防护罩2将圆刀轴套4和螺纹压盖3包围起来。
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优点:
(1)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铜箔分切机圆刀分切机构取消了传输皮带,避免了切割工序中皮带易磨损、易断裂的问题,提高工作效率。
(2)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铜箔分切机圆刀分切机构将电机和圆刀轴套直接连接,简化机构,无易损配件,提高操作稳定性,确保同轴度精确。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铜箔分切机圆刀分切机构结构简单、同轴度精确、稳定性好、故障率低且分切效果好的铜箔分切圆刀分切机构,在标准铜箔、锂电铜箔和铝箔的分切工序中都可以使用,便于广泛推广应用。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铜箔分切机圆刀分切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箔分切机圆刀分切机构支架结构示意图。
其中,1是支架,2是防护罩,3是螺纹压盖,4是圆刀轴套,5是紧固套,6是定位收缩环,7是电机,8是减速器。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更好地理解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说明。
实施例
如图1、图2所示,一种铜箔分切机圆刀分切机构,包括支架1、防护罩2、螺纹压盖3、圆刀轴套4、紧固套5、定位收缩环6、电机7和减速器8。
支架1的一侧连接有减速器8,减速器8的另一侧连接电机7,电机7在减速器8的作用下可以调速并提升输出轴;支架1的另一侧设置有定位收缩环6,定位收缩环6将圆刀轴套4连接于支架1,并将圆刀轴套4固定在减速器8的输出轴端上。进行铜箔分切工序时,电机7带动圆刀轴套4及其他机构一起工作。
本实用新型铜箔分切机圆刀分切机构的定位收缩环6的另一端设有紧固套5,紧固套5的另一端设有防护罩2,防护罩2的另一端连接有圆刀轴套4和螺纹压盖3,螺纹压盖3将圆刀轴套4贴合压紧。
进一步地,本实用新型铜箔分切机圆刀分切机构的防护罩2为半包围圆弧结构,其靠近紧固套5的一侧为半封闭结构,另一侧敞开。
进一步地,防护罩2将圆刀轴套4和螺纹压盖3包围起来。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的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青海电子材料产业发展有限公司,未经青海电子材料产业发展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20808786.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