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拦河诱鱼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1720827646.6 | 申请日: | 2017-07-10 |
公开(公告)号: | CN207054496U | 公开(公告)日: | 2018-03-02 |
发明(设计)人: | 杨卷;乔磊;刘锡文;李飞;雷志游;王柳林 | 申请(专利权)人: | 三峡大学 |
主分类号: | A01K61/10 | 分类号: | A01K61/10 |
代理公司: | 宜昌市三峡专利事务所42103 | 代理人: | 成钢 |
地址: | 443002***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拦河诱鱼 系统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拦鱼设备,尤其是一种拦河诱鱼系统。
背景技术
生态水利是人类文明发展到“生态文明”时代的水资源利用的一种途径和方式。它以尊重和维护生态环境为主旨,开发水利、发展经济,为人类社会持续发展服务,生态水利涵盖了水利事业和水利产业目标,又突出了环境目标,与可持续发展的三维目标即经济、社会、环境是一致的,生态水利的宗旨就是保护水深生态环境,使其能够可持续发展,生态环境中的任何生态环境都应该守恒,不应受到外来因素的影响,然而,建国以后祖国的大江大河上很多宏伟的水利枢纽拔地而起,当时人们还没意识到生态环境的问题,所以河道被阻断,很多洄游性生物的洄游通路被隔断,下游的上不了上游,上游的到不了下游,很多水生生物繁衍后代无法再进行下去,有的甚至出现了灭亡,近些年来;鱼道建设开始兴起,为了让洄游性生物能够顺利过坝洄游,很多洄游性辅助水利工程开始兴建,通过一些简单的诱导,将鱼类引入较安全的水域中,使其沿着预设的鱼道回到上游,国内生态水利建设还处于初期发展阶段,还有很多地方需要改进,例如鱼道建设的设计,辅助诱导方式,以及一些鱼类的安全防护等,需要切实的尽量做到最好,使鱼类有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拦河诱鱼系统,利用物理诱导代替惯用的灯管诱鱼,渔网拦截等方式,通过制造水体紊乱,使鱼类远离紊动区从而达到诱导效果,使鱼类能够更加方便、安全地从下游游到上游,再从上游回到下游。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拦河诱鱼系统,包括河道主体,河道主体一侧设置旁路,河道主体两侧靠近旁路处设有气泡幕发生装置,气泡幕发生装置包括空压机,空压机与多根输气管连接,输气管分布在主河道两侧及底部,输气管的出气口向河道主体横向曝气,从而使鱼类不敢靠近,从旁路游走。
所述输气管的输出端安装在框架上,且框架两侧的侧出气口指向中间,框架底部的底出气口指向上方。
所述气泡幕发生装置倾斜安装在河道主体内,与河道主体长度方向呈30度~90度。
所述气泡幕发生装置安装在下游时,气泡幕发生装置位于旁路进口上侧、且移向旁路进口上侧1m~2m;气泡幕发生装置安装在上游时,气泡幕发生装置位于旁路进口下侧、且移向旁路进口下侧0m~2m 。
所述旁路成弯曲波浪形。
所述侧出气口、底出气口上安装有喇叭形的喷头,喷头内设置有单向阀。
所述框架为凹型,且框架由左夹块和右夹块构成,左夹块和右夹块合并时两侧和底部形成多个通孔,左夹块和右夹块通过卡扣锁紧。
所述卡扣包括设置在左夹块上的挂钩,铰接在右夹块的把手,把手上铰接有挂环,挂环与挂钩扣紧。
所述把手铰接处通过偏心轮与右夹块上带槽口的固定座铰接。
本实用新型一种拦河诱鱼系统,具有以下技术效果:
1)、结合鱼类实际的生活环境及其应激反应,制造紊流,使鱼类远离紊态区,从而达到诱导效果。
2)、用科学的物理诱导代替惯用的灯光诱鱼,渔网拦截等,保护了鱼类安全,同时提高了诱鱼安全性,节约了资源。
3)、鱼类也有自身喜好的活动水环境,将旁路鱼道多设立几道弯,使其水流稳态较适合鱼类生活。
4)、分别在水利工程上游和下游设计诱导装置,通过设计过鱼旁路使鱼类安全通过上下游,解决了生态水利问题。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示意图(气泡幕发生装置位于上游)。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示意图(气泡幕发生装置位于下游)。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中气泡幕发生装置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中框架的示意图。
图5为图3中A处的放大示意图。
图6为把手端头铰接处的示意图。
图中:河道主体1,旁路2,气泡幕发生装置3,框架4,左夹块4-1,右夹块4-2,通孔4-3,卡扣4-4,出气口5,侧出气口5-1,底出气口5-2,输气管6,挂钩7,空压机8,把手9,挂环10,固定座11。
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三峡大学,未经三峡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20827646.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