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自循环式太阳能热泵热水器有效
申请号: | 201720830144.9 | 申请日: | 2018-02-06 |
公开(公告)号: | CN207438927U | 公开(公告)日: | 2018-06-01 |
发明(设计)人: | 华小林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山菱力电器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24S20/00 | 分类号: | F24S20/00;F24S80/00 |
代理公司: | 北京华仲龙腾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548 | 代理人: | 李静 |
地址: | 528400 广东省中山市***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水箱 太阳能热泵热水器 自动泄压阀 自循环式 出水管 进水管 本实用新型 垂直连接 连接管 排污阀 电焊 安全性能 活动连接 内胆寿命 事故发生 太阳能板 自动循环 排泄 垂直状 固定脚 有效地 支撑杆 自动化 保证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自循环式太阳能热泵热水器,其结构包括自动泄压阀、进水管、出水管、水箱、排污阀、连接管、支撑杆、固定脚、太阳能板,自动泄压阀设于水箱上方靠右与水箱呈垂直状活动连接,进水管、出水管并排设于水箱上方与水箱通过电焊垂直连接,进水管设于出水管右方,排污阀设于水箱左侧表面,连接管一端与水箱两侧表面通过电焊垂直连接。本实用新型通过设有一种自动泄压阀,可以自动排泄太阳能热泵热水器内多余的压力,以保证内胆寿命和避免爆胆事故发生,同时可以防止水倒流,以保证其不间断地自动循环,有效地提高了自循环式太阳能热泵热水器的安全性能、自动化程度。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是一种自循环式太阳能热泵热水器,属于家电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热水器就是指通过各种物理原理,在一定时间内使冷水温度升高变成热水的一种装置。按照原理不同可分为电热水器、燃气热水器、太阳能热水器、磁能热水器、空气能热水器,暖气热水器等。
现有技术公开了申请号CN201621380891.9,一种自循环式太阳能热泵热水器。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自循环式太阳能热泵热水器,其结构包括尾托架、尾托、真空管、防尘圈、储水箱、水箱外壳、加热装置、水箱内胆、保温层、排气孔、硅胶圈、电加热插孔、桶托、撑架、前后腿,所述尾托架与尾托相连接,所述真空管与防尘圈相连接,所述加热装置由进气口、烘道、隔板、加热元件、超温保护接线盒、出气口组成,所述进气口与烘道相连接,所述烘道上设有隔板,所述前后腿与撑架固定连接。本实用新型设有加热装置,能够对空气加热,产生的热空气干燥无水分、不导电、不燃烧、不爆炸、无化学腐蚀性、无污染、安全可靠、被加热空间升温快,进而加快加热速度。但是现有技术无法自动排泄太阳能热泵热水器内多余的压力,压力过大可能损坏内胆,甚至发生爆炸。
实用新型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目的是提供一种自循环式太阳能热泵热水器,其结构包括自动泄压阀、进水管、出水管、水箱、排污阀、连接管、支撑杆、固定脚、太阳能板,所述自动泄压阀设于水箱上方靠右与水箱呈垂直状活动连接,所述进水管、出水管并排设于水箱上方与水箱通过电焊垂直连接,所述进水管设于出水管右方,所述排污阀设于水箱左侧表面,所述连接管一端与水箱两侧表面通过电焊垂直连接,所述连接管另一端与太阳能板两侧通过电焊相连接,所述支撑杆设于水箱下方,所述支撑杆上端与水箱通过电焊相连接,所述固定脚设于支撑杆下端与支撑杆通过电焊垂直连接,所述太阳能板设于水箱前下方,所述太阳能板通过连接管与水箱呈倾斜状连接,所述自动泄压阀由活塞管、连接螺栓口、导压管、螺纹连接管、泄放管、阀柄组成,所述活塞管设于导压管上方与导压管通过电焊垂直连接,所述连接螺栓口设于导压管右端与导压管呈一体化成型结构,所述螺纹连接管设于导压管右端与导压管呈一体化成型结构,所述自动泄压阀通过螺纹连接管与水箱螺旋连接,所述泄放管设于活塞管中段右侧与活塞管通过电焊垂直连接,所述阀柄设于活塞管上端与活塞管活动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水箱由内胆、铜盘管、外壳组成,所述铜盘管设于内胆内部,所述铜盘管两端分别与进水管、出水管相连接,所述外壳包裹于内胆外表面与内胆通过有机胶水粘合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铜盘管呈螺旋状,其呈水平方向盘旋于内部。
进一步地,所述水箱呈圆柱体,其容积为50-80L。
进一步地,所述太阳能板设有1-3块,其采用的是单晶体硅板或多晶体硅板,面积为2-3m
进一步地,所述自动泄压阀的材质为黄铜或不锈钢,其为活塞式泄压阀或薄膜式泄压阀。
进一步地,所述内胆的材质为不锈钢或搪瓷。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通过设有一种自动泄压阀,可以自动排泄太阳能热泵热水器内多余的压力,以保证内胆寿命和避免爆胆事故发生,同时可以防止水倒流,以保证其不间断地自动循环,有效地提高了自循环式太阳能热泵热水器的安全性能、自动化程度。
附图说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山菱力电器有限公司,未经中山菱力电器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20830144.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