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新型常压锅炉能源氧气自给废气循环利用零排放的设置有效
申请号: | 201720830862.6 | 申请日: | 2017-06-28 |
公开(公告)号: | CN208414409U | 公开(公告)日: | 2019-01-22 |
发明(设计)人: | 高节义 | 申请(专利权)人: | 高节义 |
主分类号: | C12M1/107 | 分类号: | C12M1/107;C02F1/461;F23J15/0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057350 河*** | 国省代码: | 河北;1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常压锅炉 进气口 三室 电解 连通 废气循环 零排放 氧气 炉膛 喷头 气体排出口 高温废气 产甲烷 出气口 排出管 管口 能源 沼气 | ||
新型常压锅炉能源氧气自给废气循环利用零排放的设置,由新型常压锅炉(1)和电解三室(2)组成,其特征在于,新型常压锅炉(1)的进气口(3)与电解三室(2)的气体排出口(4)连通,进气口(3)的出气口与设在炉膛内沼气喷头(5)的进气口连通,新型常压锅炉(1)的高温废气排出管的管口与电解三室(2)的产甲烷室(12)的进气口(13)连通。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新型常压锅炉能源氧气自给废气循环利用零排放的设置。
背景技术
众所周知,常压锅炉,需燃烧常规能源,还要排放废气,污染环境。常压锅炉还必须设有进空气口,空气中的氧气助燃。因此,研究一种新型常压锅炉能源、氧气自给,废气循环利用零排放的设置,是目前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新型常压锅炉能源氧气自给废气循环利用零排放的设置。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是:
新型常压锅炉能源氧气自给废气循环利用零排放的设置。因目前市场上的常压锅炉都设有炉篦、炉渣储存室、炉膛口。而本实用新型的常压锅炉的炉膛是密闭的,既没有炉篦,也没有炉渣储存室、还没有炉膛口,也没有进空气口,故称新型常压锅炉。新型常压锅炉能源氧气自给废气循环利用零排放的设置,由新型常压锅炉和电解三室组成。新型常压锅炉的进气口与电解三室的气体排出口连通,进气口的出气口与设在炉膛内沼气喷头的进气口连通。在炉膛内下部设有多个沼气喷头,每个沼气喷头设有电子点火器。新型常压锅炉的炉膛的四周外围设有水箱7,水箱外围设有保温层,水箱7还设有放气阀,炉膛内的上部设有多个竖直高温废气排出管,多个竖直高温废气排出管的外围是水箱7,多个竖直高温废气排出管的上口合并成一个高温废气排出管,一个高温废气排出管穿过水箱11,一个高温废气排出管的管口与电解三室的产甲烷室的进气口连通,水箱7上部设有热水或开水排出管,水箱7的进水口与水箱11的水排出口连通,水箱11 还设有水龙头,水箱11上部设有球阀,球阀的进水口与自来水管连通。球阀的作用:当水箱7向外供开水或向外供热水或水箱11向外供热水时,水箱11水位下降,浮球下降,打开自来水管,自来水管向水箱11供水。浮球上升,关住自来水管,自来水管停止向水箱11 供水。
作为本实用新型装置技术方案的一种优选方案,还包括电解三室由产甲烷室、阴极室、阳极室组成。产甲烷室、阴极室、阳极室在顶部分别设有气体排出口,产甲烷室上部还设有污泥水排出口,污泥水排出口与水压式沼气池连通,水压式沼气池的底部设有进营养液口,进营养液口与营养液池连通,水压式沼气池的底部还设有污泥水排出口,污泥水排出口与设在产甲烷室底部的污泥水进口连通,水压式沼气池顶部设有沼气输出口,沼气输出口与新型常压锅炉的进气口连通。
工作原理:1、电解三室制取甲烷的方法,包括以下工艺步骤:①先将自来水电解,或因水压式沼气池里的污泥水过多时,将多余的污泥水的上清液抽到过滤机,过滤后的水,在电解。电解水存储在存储池,存储池里的电解水,通过水泵自动注入水箱。水箱里的设置球阀,球阀使水位保持在一定的范围。水箱分别与阴极室、阳极室连通。水箱的位置高于阳极室、阴极室的位置,水箱与阳极室、阴极室之间形成一定的水压,使电解水能够从阴极室、阳极室通过电解隔膜自动快速流到产甲烷室。②再将氮肥、磷肥、少量的其他元素和电解水装入营养液池,混匀,③将甲烷菌种(在厌氧环境下,有机物发酵完了为甲烷菌种)装入水压式沼气池,用污水泵把营养液池里的营养液抽到水压式沼气池,营养液与甲烷菌种搅匀,形成污泥水,用污水泵把水压式沼气池里的污泥水(甲烷菌种)抽到产甲烷室底部,从产甲烷室上部排出口排出,溢流到沼气池,污泥水(甲烷菌种)循环利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高节义,未经高节义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20830862.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