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线夹有效
申请号: | 201720831228.4 | 申请日: | 2017-07-10 |
公开(公告)号: | CN207116720U | 公开(公告)日: | 2018-03-16 |
发明(设计)人: | 宗少锋 | 申请(专利权)人: | 深圳市信维通信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R4/48 | 分类号: | H01R4/48;H01R4/02 |
代理公司: | 深圳市博锐专利事务所44275 | 代理人: | 张明 |
地址: | 518000 广东省深圳市***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线缆固定件,尤其涉及一种线夹。
背景技术
在很多实际生产中,厂商经常会用金属线夹来固定和导通线缆,如笔记本电脑中许多的线夹,该线夹起固定线缆和让线缆接地的作用。
如图1所示,线夹100包括开口夹101,一般而言开口夹101的力臂102都会制作的比较薄以降低线夹制造成本,但开口夹101的力臂102较薄又会使线夹100的弹力(夹持力)不够不足以固定线缆;将开口夹101的力臂102加厚的话,又会增加线夹100的加工难度(力臂102越厚越难加工)。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弹力足够便于加工的线夹。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线夹,包括第一开口夹,还包括固定在第一开口夹内的第二开口夹,所述第二开口夹的开口处与第一开口夹的开口处相互靠近且对齐。
进一步的,第二开口夹与第一开口夹焊接。
进一步的,第二开口夹的材质与第一开口夹的材质相同。
进一步的,第二开口夹包括第一力臂和第二力臂,第一力臂靠近开口处的一端以及第二力臂靠近开口处的一端分别与第一开口夹贴合。
进一步的,第二开口夹还包括底板,第一力臂位于底板的一侧,第二力臂位于底板相对的另一侧,第一力臂、第二力臂和底板一体成型,所述底板与第一开口夹贴合。
进一步的,第一力臂的中部区域与第一开口夹之间以及第二力臂的中部区域与第一开口夹之间分别具有间隙。
进一步的,所述间隙的大小为0.1mm-0.3mm。
进一步的,所述间隙的大小为0.2mm。
进一步的,第一力臂靠近开口处一端的侧壁以及第二力臂靠近开口处一端的侧壁分别具有朝外倾斜延伸的延伸部。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在第一开口夹内设置第二开口夹,在没有增大第一开口夹力臂厚度、提高线夹加工难度的前提下有效地增加了线夹的弹力,使得线夹能够稳稳地夹持线缆;结构简单,加工简便。
附图说明
图1为现有技术的线夹的俯视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的线夹的俯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的线夹的正视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的线夹的侧视图;
标号说明:
1、第一开口夹;
2、第二开口夹;
21、第一力臂;
22、第二力臂;
23、底板;
3、间隙;
4、延伸部。
具体实施方式
为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内容、所实现目的及效果,以下结合实施方式并配合附图予以说明。
本实用新型最关键的构思在于:在第一开口夹内设置第二开口夹以增大线夹的弹力(即夹持力)。
请参照图2至图4,一种线夹,包括第一开口夹1,还包括固定在第一开口夹1内的第二开口夹2,所述第二开口夹2的开口处与第一开口夹1的开口处相互靠近且对齐。
本实用新型的结构原理简述如下:当第二开口夹2内固定有线缆时,第一开口夹1的两个力臂以及第二开口夹2的两个力臂同时对线缆施加夹持力,从而使得线缆能够被线夹稳稳地夹持。
从上述描述可知,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在第一开口夹内设置第二开口夹,在没有增大第一开口夹力臂厚度、提高线夹加工难度的前提下有效地增加了线夹的弹力,使得线夹能够稳稳地夹持线缆;结构简单,加工简便。
进一步的,第二开口夹2与第一开口夹1焊接。
由上述描述可知,第二开口夹与第一开口夹焊接能够使线夹结构更加稳定。
进一步的,第二开口夹2的材质与第一开口夹1的材质相同。
由上述描述可知,第二开口夹的材质与第一开口夹的材质相同也就是说第二开口夹的焊接属性与第一开口夹的焊接属性相同,有利于保证第一开口夹与第二开口夹焊接的稳定性,也就是说有利于进一步提高线夹结构的稳定性。
进一步的,第二开口夹2包括第一力臂21和第二力臂22,第一力臂21靠近开口处的一端以及第二力臂22靠近开口处的一端分别与第一开口夹1贴合。
由上述描述可知,此时,第二开口夹与第一开口夹的焊接位置在第一、二力臂靠近开口处的端头,这样的设置方便线夹卡入线缆。
进一步的,第二开口夹2还包括底板23,第一力臂21位于底板23的一侧,第二力臂22位于底板23相对的另一侧,第一力臂21、第二力臂22和底板23一体成型,所述底板23与第一开口夹1贴合。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深圳市信维通信股份有限公司,未经深圳市信维通信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20831228.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