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内锅及烹饪器具有效
申请号: | 201720840920.3 | 申请日: | 2017-07-11 |
公开(公告)号: | CN207627031U | 公开(公告)日: | 2018-07-20 |
发明(设计)人: | 徐腾飞;吴培洪;邢凤雷;刘化勇;吴慧民;黄宇华 | 申请(专利权)人: | 佛山市顺德区美的电热电器制造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A47J27/00 | 分类号: | A47J27/00 |
代理公司: | 北京友联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343 | 代理人: | 尚志峰;汪海屏 |
地址: | 528311 广东省***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锅本体 内锅 过渡段 锅身 米饭 本实用新型 烹饪器具 内表面 传热效率 间隔分布 连续分布 体内表面 纵向截面 受热 台面 美观度 平整度 台阶状 隆起 消减 侧面 | ||
本实用新型提出了一种内锅及烹饪器具,其中内锅包括:锅本体,锅本体包括锅身、锅底和连接锅身和锅底的过渡段;多个凹槽,设置在过渡段的内表面,多个凹槽沿锅本体的周向连续分布或间隔分布,凹槽的纵向截面呈台阶状,凹槽包括位于底部的台面和朝向锅本体的中心的侧面。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内锅,通过在连接锅身与锅底的过渡段内表面上设置多个凹槽,一方面在锅本体受热时,可有效消减锅内四周米饭向上的力,使得米饭不易向上隆起,改善米饭的平整度,提高美观度;另一方面通过设置多个凹槽,使得锅本体内表面面积大幅增加,提升传热效率。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厨房器具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内锅及一种烹饪器具。
背景技术
现有技术中,由于结构设计的原因,电饭煲、电压力锅等烹饪器具的内锅,其锅身与锅底均采用连续的弧线过渡,但经实践发现,该种内锅所烹饪出来的米饭四周隆起,远高于内锅中心米饭的高度,给用户呈现出较差的观感。
现有电饭煲尚无法做到使内锅均匀加热,且内锅的内表面都设有不粘涂层,一般是锅底和弧线过渡处先受热,并通过锅身向上传递,靠近内锅锅身的米粒会先受热膨胀,这部分米粒膨胀的同时会受到其上部米和水的压力,因为内锅弧线过渡处的存在,此处的米粒因为受到弧线处部分向上力的支撑,向下传递的压力没有靠近内锅中部米粒所受的压力大,加上涂层比较光滑,摩擦力较小,米粒受热膨胀后很容易造成向靠近锅身的地方移动,这就是造成米饭四周隆起的根本原因。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或相关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
为此,本实用新型提出了一种内锅和一种烹饪器具。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内锅,包括:锅本体,锅本体包括锅身、锅底和连接锅身和锅底的过渡段;多个凹槽,设置在过渡段的内表面上,多个凹槽沿锅本体的周向连续分布或间隔分布,凹槽的纵向截面呈台阶状,所述凹槽包括位于底部的台面和朝向所述锅本体的中心的侧面。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内锅,在过渡段的内表面上设置多个纵向截面为台阶状的凹槽,且多个凹槽沿锅本体的周向连续分布或间隔分布,一方面,通过设置多个凹槽破坏了过渡段内表面的连续性,并且在锅内形成了一定的突变空间,当锅本体受热时,热量从锅底沿过渡段向上传递,靠近锅身的米粒受热膨胀,而位于过渡段内表面上的多个凹槽能够消减米粒向上升起的力,打断米粒受热向上的受力链,使得米粒不容易向上隆起,进而改善米饭的平整度,解决米饭四周隆起的问题,根据大量实验数据表明,当过渡层未设置凹槽,即过渡层内表面为连续弧线过渡时,锅内米饭四周隆起可高达2cm,而当在过渡层的内表面设置多个凹槽后,米饭隆起的高度可达到8mm以下;另一方面,通过设置多个凹槽,使得锅本体中过渡段内表面的面积大幅度增加,即与锅内食物的接触面积大幅增加,当对锅本体进行加热时,热量通过从锅底沿过渡段向食物传递,传热效率大大提升。优选地,多个凹槽沿锅本体的周向连续分布或间隔分布,且凹槽的纵向截面呈台阶状,该台阶状由位于底部的台面和朝向锅本体的中心的侧面形成,该侧面朝向其所在高度的锅本体的中心区域,并与台面连接以形成台阶状的凹槽,此时,多个凹槽在锅本体的过渡段内表面上的排布位置和形状灵活多变,可根据烹饪需求将多个凹槽设置在适当的位置上,以适应煮饭口感等需求。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佛山市顺德区美的电热电器制造有限公司,未经佛山市顺德区美的电热电器制造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20840920.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