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金属化安全型聚丙烯薄膜及电容器有效
申请号: | 201720842670.7 | 申请日: | 2017-07-12 |
公开(公告)号: | CN207183076U | 公开(公告)日: | 2018-04-03 |
发明(设计)人: | 汤泽波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赛特康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G4/002 | 分类号: | H01G4/002;H01G4/005;H01G4/015;H01G4/18;H01G4/33 |
代理公司: | 上海汉声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31236 | 代理人: | 郭国中 |
地址: | 201611 上海市松***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金属化 安全 聚丙烯 薄膜 电容器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容器技术领域,具体地,涉及一种金属化安全型聚丙烯薄膜及电容器。
背景技术
众所周知,电容器行业一直是电子元器件产业的重要支柱,同时电容器作为电力电子整机系统的必用元件,其产品结构、性能也在不断的更新和发展中。近年来,随着家电、风电、光伏、电力电子等技术的迅猛发展,对薄膜电容器质量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小尺寸、大容量、低ESR、宽温度范围、高可靠性和良好的高频特性等,这也成为薄膜电容器能全面替代高压大容量电解电容器市场的核心因素。要保证金属化薄膜电容器具有高的性价比,必须要具备先进的生产手段和严格、精细的工艺和管理,尤其是金属化膜的蒸镀是关键技术之一。目前,市场上金属化薄膜电容器大多采用普通金属化薄膜,新一代电容器则采用了具有安全功能(Safety function)的金属化薄膜,也是当前世界上金属化薄膜电容器的最新新技术。
现有的金属化安全型聚丙烯薄膜金属极板分隔区域面积小,分布密集,无镀层区占据面积大,在电容器制造时用膜量较非安全型薄膜多10~15%。当电容器运行过载时,一个分隔区域的电弱点会影响相邻的多个分隔区域,一次性减少极板面积和电容量较多,多次下来,电容器会因容量减少超差而失去功能,电容器寿命性能受到影响。
实用新型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中的缺陷,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金属化安全型聚丙烯薄膜及电容器。
根据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金属化安全型聚丙烯薄膜,包括聚丙烯薄膜和金属极板,其中:所述金属极板覆于所述聚丙烯薄膜上;所述金属极板一端设置有金属极板加厚区,所述金属极板一端对齐贴合所述聚丙烯薄膜一端;所述聚丙烯薄膜另一端为不设金属极板的留边区,所述金属极板被多条绝缘间隙分隔成多个金属子极板,所述金属子极板包括连续金属子极板和间断金属子极板,所述连续金属子极板和间隔金属子极板在横向上分别并列分布,所述连续金属子极板和间隔金属子极板在纵向上交错分布;所述绝缘间隙起于留边区并延伸至金属极板加厚区,所述绝缘间隙与聚丙烯薄膜之间通过第一保险丝连接;所述绝缘间隙之间通过第二保险丝连接。
优选地,所述连续金属子极板和间隔金属子极板之间绝缘间隙为直线状或者锯齿线状。
优选地,连续金属子极板和间断金属子极板的总面积之比为1:1;一个连续金属子极板的面积是一个间断金属子极板面积的整数倍。
优选地,所述第二保险丝用于连接相邻的连续金属子极板和间断金属子极板,相邻的间断金属子极板之间或者相邻的连续金属子极板之间通过绝缘间隙间隔。
优选地,所述金属极板的方阻为9-15Ω;
所述金属极板加厚区的方阻为1-4Ω,所述金属极板加厚区的为5-8mm;
所述留边区的厚度为1-3mm。
优选地,所述绝缘间隙包括横向分隔连续金属子极板的第一绝缘间隙和分隔间断金属子极板的第二绝缘间隙,其中:第一绝缘间隙的宽度为30-35mm;第二绝缘间隙的宽度为0.1-0.3mm。
优选地,第一保险丝的宽度为0.8-1.2mm;第二保险丝的宽度为0.1-0.3mm。
根据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金属化安全型聚丙烯薄膜电容器,包括电容器芯子,所述电容器芯子主要由两个金属化安全型聚丙烯薄膜卷绕而成。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的有益效果:
1、本实用新型能够获得长寿命安全可靠的电容器,电容器长期运行时容量衰减小,使用安全;
2、电容器制造时的用膜量较非安全型薄膜多2%左右,较其余类型的安全膜成本低,体积小,能量密度大。
附图说明
通过阅读参照以下附图对非限制性实施例所作的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其它特征、目的和优点将会变得更明显:
图1为金属化安全型聚丙烯薄膜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金属化安全型聚丙烯薄膜的侧视图;
图3为金属化安全型聚丙烯薄膜电容器芯子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示出:
聚丙烯薄膜1间断金属子极板7
金属极板2第一保险丝8
金属极板加厚区3第二保险丝9
留边区4第一金属化安全型聚丙烯薄膜10
绝缘间隙5第二金属化安全型聚丙烯薄膜11
连续金属子极板6
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赛特康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未经上海赛特康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20842670.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