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负压可视水囊剥离子有效
申请号: | 201720843181.3 | 申请日: | 2017-07-12 |
公开(公告)号: | CN208481421U | 公开(公告)日: | 2019-02-12 |
发明(设计)人: | 陈晓红;高延永 | 申请(专利权)人: |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 |
主分类号: | A61B17/32 | 分类号: | A61B17/32;A61B17/94 |
代理公司: | 北京汲智翼成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381 | 代理人: | 陈曦;陈丽 |
地址: | 100730***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水囊 剥离子 可视 本实用新型 剥离子头 负压 剥离 隧道 扁平弧形 第二管道 第一管道 手术空间 手术视野 手术效率 有效解决 直视 术野 套在 弯头 下冲 埋设 匹配 盲区 出血 器械 视野 新鲜 吸引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负压可视水囊剥离子,包括头部、体部和尾部,该体部分别与头部和尾部固定连接,其中该头部为扁平弧形弯头;头部套有水囊;在体部中分别埋设第一管道和第二管道。本实用新型不仅可以吸引新鲜出血及在可视术野下分离,提高了手术的安全性和手术效率,而且在剥离子剥离产生隧道后,将与剥离子头相匹配的水囊套在剥离子头再放回隧道中,然后在内镜直视下冲水剥离,有效解决了狭小手术空间盲区的视野,扩展了手术视野,提高了手术的安全性和准确性,有效降低了手术时间,为此类手术提供了良好的器械条件。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剥离子,尤其涉及一种负压可视水囊剥离子,属于医疗器械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剥离子是外科手术常用的钝性分离器械。手术中通常应用圆润的剥离子头沿组织间隙行钝性分离,这有利于在狭小的空间操作,同时减少术中出血及周围组织的损伤,因此在临床中被广泛应用。
但是,以往的剥离子构造简单,通常由一根细长的扁金属棍制成,功能主要为分离神经组织或硬膜与韧带和软组织之间的粘连,以及将神经或硬膜牵开,但是神经剥离子在长期使用中容易变形,而失去分离神经组织的功能;此外,如遇到局部血液及脑脊液等液体渗出较多时,常需要助手反复多次应用吸引器吸走液体便于显露。因手术操作区域狭小,手术器械与吸引器头在手术区域互相影响,不方便手术操作,导致手术时间延长,增加手术风险,特别是对于临床经验较少的医生更是如此。
而且,现有的剥离子仅适合可视范围内的开放性手术,适用范围有限,而且不能用于不可视且解剖较复杂的手术区域,不能提供清晰的手术视野。这就限制了剥离子的应用范围。而且,钝性分离容易对重要的血管、神经造成误伤,无形中增加了手术的风险。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在专利号为ZL 201420815597.0的中国实用新型专利中公开了一种新型神经病手术用剥离子,包括手柄、剥离部一和剥离部二,还包括吸液板、导液管一、连通管、固定板、按钮、气囊和导液管二,手柄内部设有气囊,气囊设置在两块固定板之间,固定板与按钮相连,气囊的两端连有连通管,手柄的两端各设有剥离部一和剥离部二,内部分别设有导液管一和导液管二。该剥离子的有益效果为:配置了中空的管道,能够将血液及脑脊液等液体及时吸走,保证手术视野清晰,避免手术器械与吸引器之间相互干扰;能够及时方便的更换剥离头,避免剥离头弯曲后便需舍弃整个剥离子,避免了不必要的浪费。
但是,对于分离过程中存在的不可视问题,以及钝性分离产生的手术风险问题,现有技术并没有进行很好的解决。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负压可视水囊剥离子。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下述的技术方案:
一种负压可视水囊剥离子,包括头部、体部和尾部,所述体部分别与所述头部和所述尾部固定连接,所述头部为扁平弧形弯头;
所述头部套有水囊;
在所述体部中分别埋设第一管道和第二管道。
其中较优地,所述扁平弧形弯头的厚度由尖端到根部均匀变厚,过渡到根部与所述体部厚度相同。
其中较优地,在所述头部的左右两面分别设置有可见负压孔。
其中较优地,在所述头部与所述体部交界处设置有可见视窗孔。
其中较优地,所述水囊为与所述头部适配的条索状结构,可进行拆卸;
所述水囊通过水囊输入管与水囊输入管阀门相连接。
其中较优地,所述第一管道和所述第二管道为两个互相隔离的管道,所述第一管道和所述第二管道互相平行。
其中较优地,负压引流管通过所述第一管道向前与头部的可见负压孔相通,向后经尾部连接负压吸引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未经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20843181.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