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抗风浪浮筒式生物浮床有效
申请号: | 201720846543.4 | 申请日: | 2017-07-13 |
公开(公告)号: | CN207957909U | 公开(公告)日: | 2018-10-12 |
发明(设计)人: | 蒋力;冯建祥;申倩倩;黎祖福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山大学 |
主分类号: | C02F3/32 | 分类号: | C02F3/32 |
代理公司: | 广州三环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44202 | 代理人: | 刘宇峰 |
地址: | 510275 广东省广***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床单体 抗风浪 生物浮床 浮筒式 浮筒 本实用新型 固定桩 粗的 拴绳 水生植物 尼龙绳 外围 使用寿命 水体底层 渔网材料 长条形 美观度 耐腐蚀 浮力 拉紧 拉伸 渔网 缠绕 穿插 岸边 坚固 泥土 穿过 回收 | ||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抗风浪浮筒式生物浮床。本实用新型所述的抗风浪浮筒式生物浮床包括:由渔网材料制成的浮床单体;两个外围浮筒,被分别设置在所述浮床单体的两侧,拉伸并固定所述浮床单体;固定桩,被设置在所述浮床单体旁边,插入水体底层泥土中;由较粗的尼龙绳组成的拴绳,穿过浮床单体的外围浮筒,并缠绕在固定桩上,所述拴绳的两端拉紧并系于岸边坚固支点上。本实用新型可采用不同孔径大小的渔网,能够很好地穿插进不同茎粗的水生植物,采用矩形浮床单体和长条形浮筒,增加美观度的同时,也起到了一定的抗风浪作用。所述抗风浪浮筒式生物浮床具有成本低廉、便于回收、耐腐蚀、浮力大、抗风浪、使用寿命长等特点。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生态学应用技术领域,涉及了一种抗风浪浮筒式生物浮床装置,用于提供浮力及承载水生植物来净化水体。
背景技术
目前,污水处理方式主要包括化学方法、物理方法和生物方法,生物方法又可分为动物修复,植物修复和微生物修复。其中植物修复是生物处理的一种典型方式,近年来被广泛使用。生态浮床即植物修复方法的重要途径。
生态浮床的作用在于将植物栽种于浮床上,使得植物的根部能够与水体充分接触,从而通过植物本身来吸收水体中过剩的营养盐;而茎上部分则处在水面以上,可以进行光合作用稳定自身生长。经过这样长时间的循环,水体营养盐不断减少,最终达到净化水体、改善水质的效果。
人工生物浮床设计的基本要求是:(1)因为净化水体的植物并非生长在水底泥土中,而是以浮床作为支撑,相当于无土栽培技术,因此作为浮床的材质应能经得起水浸泡,对于应用于海水中的浮床还应有耐盐蚀的特性。(2)植物生长周期一般都较长,因此浮床材料应能抗老化,需要有一定的机械强度,能抵抗一定程度的风浪,使用寿命须较长。(3)浮床应易于拆解,易组装;能根据植物生长需要调整其在水体中的深度。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抗风浪能力高的生物浮床,它具有较强的抗风浪能力,可方便地用于富营养化水体净化处理中,为植物生长提供支撑,可满足不同茎粗的植物的生长需求。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抗风浪浮筒式生物浮床包括:由渔网材料制成的浮床单体;两个外围浮筒,被分别设置在所述浮床单体的两侧,拉伸并固定所述浮床单体;固定桩,被设置在所述浮床单体旁边,插入水体底层泥土中;由较粗的尼龙绳组成的拴绳,穿过浮床单体的外围浮筒,并缠绕在固定桩上,所述拴绳的两端拉紧并系于岸边坚固支点上。
根据所述的抗风浪浮筒式生物浮床的进一步特征,所述外围浮筒为长条形浮筒以致拉伸所述浮床单体至矩形。
根据所述的抗风浪浮筒式生物浮床的进一步特征,所述浮床单体上具有由渔网形成的栽植孔。
优选地,所述栽植孔的孔径是依据所栽种植物的茎粗而选择的;所述栽植孔的间距是依据所栽种植物而选择的。
根据所述的抗风浪浮筒式生物浮床的进一步特征,所述浮床单体的底面还连接有浮球。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抗风浪浮筒式生物浮床可采取成排方式,包括:若干个由渔网材料制成的浮床单体,排列为一排;若干个外围浮筒,被分别设置在所述浮床单体的两侧,拉伸并固定所述浮床单体,每两个所述浮床单体之间由一个外围浮筒相间隔;若干个固定桩,间隔地分布在所述成排的浮床单体内,插入水体底层泥土中;固定桩,被设置在成排的所述浮床单体的两侧,插入水体底层泥土中;由较粗的尼龙绳组成的拴绳,穿过浮床单体的外围浮筒,将成排的浮床单体串接起来,并缠绕在固定桩上,所述拴绳的两端拉紧并系于岸边坚固支点上。
根据所述的抗风浪浮筒式生物浮床的进一步特征,所述外围浮筒为长条形浮筒以致拉伸所述浮床单体至矩形。
根据所述的抗风浪浮筒式生物浮床的进一步特征,所述浮床单体上具有由渔网形成的栽植孔。
优选地,所述栽植孔的孔径是依据所栽种植物的茎粗而选择的;所述栽植孔的间距是依据所栽种植物而选择的。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山大学,未经中山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20846543.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生物接触氧化池
- 下一篇:一种针对面源污染治理的多功能塘堰湿地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