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1Hz起振振动设备有效
申请号: | 201720850271.5 | 申请日: | 2017-07-13 |
公开(公告)号: | CN207147739U | 公开(公告)日: | 2018-03-27 |
发明(设计)人: | 张强 | 申请(专利权)人: | 成都苏试广博环境可靠性技术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1M7/02 | 分类号: | G01M7/02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610000 四川省成都***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hz 振动 设备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力学环境试验领域,具体涉及一种1Hz起振振动设备。
背景技术
产品在运输、贮存和使用的过程中,有时会遇到极低的振动频率,如地震、舰(船)载设备、车载设备,其主要基波频率可能在1Hz以下。在地震、海运、风力发电、舰船等环境试验规范中,最低试验频率从1Hz开始。又如地震试验拍波频率为0.1~35Hz。
电动振动台作为力学试验中应用最普遍的力学试验设备,具有频率高、位移大、推力大等特点。但存在起始频率偏高的缺点,如普遍电动振动台起振频率为5Hz,无法满足试验中样品重量大,同时又要求振动台从1Hz起振的要求。目前现有的解决方法为:1、建议委托方修改试验条件的初始频率,将起始频率提到到振动台最低频率。但此方法不能完全模拟样品真实使用环境,容易造成欠试验;2、专门购买液压振动台作为低频振动台使用,但液压振动台高频只能达到200Hz,不能满足大部分试验需求,通用性差,同时额外增加公司财政负担。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就在于为了解决上述问题而提供一种1Hz起振振动设备,从而解决了现有振动设备无法实现1Hz起振的试验问题。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1Hz起振振动设备,包括一基座、一运动部件耳轴、两根下锁紧螺杆、一减震弹簧、一空气弹簧、两根上锁紧螺杆、一地基支座、一台体。
所述地基支座为L型支撑装置,隔离振动台其他部分与地面接触,选用铸造工艺。地基支座底部有安装孔,可通过安装孔固定在地基上,也可直接放置在地面上。
所述基座为承重装置,基座中心处与地基支座中心处转动连接。
所述运动部件耳轴为竖着的“凹”型结构,基座嵌入运动部件耳轴的“凹”型结构内,基座上表面通过空气弹簧与运动部件耳轴的“凹”型结构上表面连接,基座下表面通过减震弹簧与运动部件耳轴的“凹”型结构下表面链接,耳轴的“凹”型结构上下表面各有两个螺纹孔;上锁紧螺杆穿过运动部件耳轴上表面的螺纹孔抵达基座的上表面,在上锁紧螺杆另一头拧入锁紧螺母,构成上锁紧结构;下锁紧螺杆穿过运动部件耳轴下表面的螺纹孔抵达基座的下表面,在下锁紧螺杆另一头拧入锁紧螺母,构成下锁紧结构。
所述台体为产生振动力的部分,台体与运动部件耳轴刚性连接。
所述减震弹簧和空气弹簧均为标准部件。
所述下锁紧螺杆和上锁紧螺杆选用M16螺杆,并配各备一螺母。
上述方案中,所述上锁紧螺杆穿过运动部件耳轴上表面的螺纹孔抵达基座的上表面,在上锁紧螺杆另一头拧入锁紧螺母,构成上锁紧结构。所述下锁紧螺杆穿过运动部件耳轴下表面的螺纹孔抵达基座的下表面,在下锁紧螺杆另一头拧入锁紧螺母,构成下锁紧结构。
进一步,所述上锁紧结构和下锁紧结构,使运动部件耳轴和基座刚性连接起来。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在于:
本实用新型采用运动部件耳轴与振动台基座刚性连接的设计,使振动设备振动下线频率达到1Hz,提升振动试验能力,填补该领域空白;同时本实用新型采用可快速拆卸的上锁紧结构和下锁紧结构,使试验效率得以大幅提升。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平面图。
以上附图中:1、基座;2、运动部件耳轴;3、下侧锁紧螺杆(配螺母); 4、减震弹簧;5、空气弹簧;6、上侧锁紧螺杆(配螺母)、7地基支座、8台体。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描述:
一种1Hz起振试验设备,包括基座1、运动部件耳轴2、下锁紧螺杆3、减震弹簧4、空气弹簧5、上锁紧螺杆6、地基支座7、台体8。
所述地基支座7为L型支撑装置,隔离振动台其他部分与地面接触,选用铸造工艺。地基支座7底部有安装孔,可通过安装孔固定在地基上,也可直接放置在地面上。
所述基座1为承重装置,基座1与地基支座7在中心处转动连接,
所述运动部件耳轴2为竖着的“凹”型结构,凹处包含着基座1,但不相互接触,其上下表面各有两个M16的螺纹孔。
所述台体8为产生振动力的部分,与此同时也会受到反作用力的作用。台体8与运动部件耳轴2刚性连接。
所述减震弹簧4和空气弹簧5均为标准部件,两者上下配合使用,一端连接基座1,另一端连接运动部件耳轴2,使基座1与运动部件耳轴2不直接接触,试验时达到减震的目的。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成都苏试广博环境可靠性技术有限公司,未经成都苏试广博环境可靠性技术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20850271.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