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带式焙烧机有效
申请号: | 201720880191.4 | 申请日: | 2017-07-19 |
公开(公告)号: | CN207247894U | 公开(公告)日: | 2018-04-17 |
发明(设计)人: | 任伟;韩基祥;李东浩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钢设备有限公司;北京国冶锐诚工程技术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27B21/00 | 分类号: | F27B21/00 |
代理公司: | 北京清亦华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11201 | 代理人: | 黄德海 |
地址: | 100080***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焙烧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机械领域,具体而言,涉及带式焙烧机。
背景技术
带式焙烧机的焙烧系统由移动料床、燃烧系统、风流系统组成。风流系统又包括助燃风流、冷却风流、回收风流和废气流,各部分风流之间由炉罩、风箱、风管及调节机构组成一个有机的风流系统。在带式焙烧机上,移动料床首先经过鼓风干燥段,正压风流通过鼓风干燥风机经风箱后穿过料床,由于鼓干风流为正压,会通过风箱纵向和端部缝隙逸出,此部分风为来自冷却系统的回收风流,温度约为250℃,并含少量粉尘,逸出的含尘气体会严重影响操作环境。因此,带式焙烧机有待进一步改进。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旨有效解决上述技术问题。为此,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目的在于提出一种带式焙烧机,采用该带式焙烧机可以防止干燥粉尘外溢,不仅可以改善环境,还能有效的减少漏风,使整个焙烧工艺的风流系统更加完善。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面,本实用新型提出了一种带式焙烧机,包括:
一对挡风板,所述一对挡风板设置在带式机鼓风干燥段台车的两侧;
灰箱,所述灰箱设置在所述布料平台的下方,且所述灰箱通过风管与抽风装置相连。
本实用新型上述实施例的带式焙烧机包括一对设置在鼓风干燥段台车两侧的挡风板和设置在所述布料平台的下方并通过风管与抽风装置相连的风箱。由此,通过采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带式焙烧机可以将逸出的正压风流有效的引入抽风系统,使焙烧机的布料端区域形成微负压,进而防止干燥粉尘外溢,达到改善环境和减少漏风的目的,使整个焙烧工艺的风流系统更加完善。
另外,根据本实用新型上述实施例的带式焙烧机还可以具有如下附加的技术特征:
在本实用新型中,所述挡风板的下端与所述带式机连接。
在本实用新型中,所述一对挡风板通过管道与上部炉罩连接,且所述管道适于将所述鼓风干燥段台车两侧溢出的灰尘抽到上部炉罩内。由此,可以有效避免粉尘外溢,从而改善布料区域的环境。
在本实用新型中,所述灰箱包括沿带式机送料方向布置的第一灰箱和第二灰箱,所述第二灰箱邻近风箱设置。由此,不仅有利于后续粉尘的回收和风流的再利用,还能有效改善布料区域的环境,并使布料区域形成持续地微负压环境。
在本实用新型中,所述第一灰箱和所述第二灰箱的底端出灰口分别与输灰皮带机相连。由此,可以对的鼓干段溢出的灰尘以及布料时产生的灰尘进行有效收集。
在本实用新型中,所述第一灰箱的侧壁上具有第一通孔,所述第一通孔通过管道与风箱相连。由此,可以将鼓干段溢出的风流和灰尘以及布料时产生的灰尘引入风箱中,使布料区域形成持续的微负压环境,从而改善布料区域的环境。
在本实用新型中,所述第二灰箱的侧壁上具有第二通孔,所述第二通孔通过管道与炉罩引风机相连。由此,可以将鼓干段溢出的风流和灰尘以及布料时产生的灰尘引入抽风系统中,使布料区域形成持续的微负压环境,从而改善布料区域的环境。
附图说明
图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带式焙烧机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带式焙烧机鼓风干燥段的截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面,本实用新型提出了一种带式焙烧机,如图1所示,包括:一对挡风板10和灰箱20。其中,一对挡风板10设置在带式机鼓干段台车两侧;灰箱20设置在布料平台30的下方,且灰箱20通过风管40与抽风装置相连。
本实用新型上述实施例的带式焙烧机包括一对设置在鼓干段台车的两侧的挡风板10和设置在布料平台30的下方并通过风管40与抽风装置相连的风箱20。由此,通过采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带式焙烧机可以将逸出的正压风流有效的引入抽风系统,使焙烧机的布料端区域形成微负压,进而防止干燥粉尘外溢,达到改善环境和减少漏风的目的,使整个焙烧工艺的风流系统更加完善。
下面参考图1-2对本实用新型上述实施例的带式焙烧机进行详细描述。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钢设备有限公司;北京国冶锐诚工程技术有限公司,未经中钢设备有限公司;北京国冶锐诚工程技术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20880191.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隧道中隔墙施工机械的专用机械手
- 下一篇:电动关节校准方法及校准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