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电梯门套生产线有效
申请号: | 201720898990.4 | 申请日: | 2017-07-24 |
公开(公告)号: | CN206925559U | 公开(公告)日: | 2018-01-26 |
发明(设计)人: | 李生惠 | 申请(专利权)人: | 西莱特电梯(中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23P23/06 | 分类号: | B23P23/06 |
代理公司: | 重庆中之信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50213 | 代理人: | 林祖锋 |
地址: | 402260 重庆*** | 国省代码: | 重庆;8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电梯 生产线 | ||
1.电梯门套生产线,其特征在于:包括依次连接的开卷机(1)、整平机(2)、辊压轮组(3)、辅助成型压组(4)、切断机(5)、卸料设备(6);
所述辊压轮组(3)包括两块相对设立的固定板(31),两块固定板(31)之间形成用于运输物料的通路,于通路的进口处设用于压平物料的压平轮组(32),所述通路内依次可转动地设压弯轮组(33)、折弯轮组(34)、过渡轮组(35)、反向折弯轮组(36)、定型轮组(37);
所述辅助成型压组(4)包括相对设立的左安装板(41)、右安装板(42),所述左安装板(41)、右安装板(42)之间设转轴(43),所述转轴(43)外套设压轮(44),所述压轮(44)下方设右辅助压板(45),所述右辅助压板(45)用于配合压轮(44)将近右安装板(42)侧的物料压出直角,所述右辅助压板(45)的纵切面呈L型,所述右辅助压板(45)的垂直段通过可沿转轴(43)轴向来回运动的第一运动装置(46)连接右安装板(42),所述右辅助压板(45)的水平段向左安装板(41)延伸,所述右辅助压板(45)下方设左辅助压板(47),所述左辅助压板(47)用于配合压轮(44)将近左安装板(41)侧的物料压出直角,所述左辅助压板(47)的纵切面呈L型,所述左辅助压板(47)的垂直段通过连杆(48)连接设于左安装板(41)上且可关于左安装板(41)上下运动的第二运动装置,所述左辅助压板(47)的水平段向右安装板(42)延伸;
所述切断机(5)包括底座(51)、顶台(52),所述底座(51)上设有切模(53),所述底座(51)与顶台(52)之间设有一个以上且相对设置的支撑柱(54),所述支撑柱(54)朝向切模(53)侧设齿条(55),所述切模(53)上方设有可上下运动的切割机构,所述切割机构包括切刀座(56),所述切刀座(56)底部设有切刀,所述切刀座(56)侧壁设有电机(7),所述电机(7)的输出轴上套设齿轮(57),所述齿轮(57)啮合齿条(55),所述齿轮(57)于齿条(55)上做上下运动从而带动电机(7)上下运动,所述切刀包括接于切刀座(56)底部的刀体(58)、接于刀体(58)底部且呈三棱柱状的刃部(59),所述切模(53)顶部设有配合切刀的凹槽。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梯门套生产线,其特征在于:所述压弯轮组(33)包括配合使用的上压弯轮、下压弯轮,所述上压弯轮包括上压弯轮本体(331)、上辅助压弯部(332)、第一上压弯部(333)、第二上压弯部(334),所述下压弯轮包括下压弯轮本体(335)、下辅助压弯部(336)、第一下压弯部(337)、第二下压弯部(338),所述上压弯轮本体(331)、上辅助压弯部(332)、下压弯轮本体(335)、下辅助压弯部(336)均呈圆柱体状,所述第一上压弯部(333)、第二上压弯部(334)、第一下压弯部(337)、第二下压弯部(338)均呈圆台状,所述第一上压弯部(333)的高大于第二上压弯部(334)的高,所述上压弯轮本体(331)一端面与第一上压弯部(333)的下底面相连,所述上压弯轮本体(331)另一端面与第二上压弯部(334)的下底面相连,所述第二上压弯部(334)的上底面连接上辅助压弯部(332)的端面,所述下压弯轮本体(335)一端面与第一下压弯部(337)的上底面相连,所述下压弯轮本体(335)另一端面与第二下压弯部(338)的上底面相连,所述第二下压弯部(338)的下底面连接下辅助压弯部(336)的端面;
所述折弯轮组(34)包括配合使用的上折弯轮、下折弯轮,所述上折弯轮包括上折弯轮本体(341)、上辅助折弯部(342)、上弯折部(343)、第一上折弯部(344)、第二上折弯部(345),所述下折弯轮包括下折弯轮本体(346)、下辅助折弯部(347)、第一下折弯部(348)、第二下折弯部(349)以及配合上弯折部(343)将物料弯折出直角的下弯折部(340),所述上折弯轮本体(341)、上辅助折弯部(342)、上弯折部(343)、下折弯轮本体(346)、下辅助折弯部(347)、下弯折部(340)均呈圆柱体状,所述第一上折弯部(344)、第二上折弯部(345)、第一下折弯部(348)、第二下折弯部(349)均呈圆台状,所述第一上折弯部(344)的高大于第二上折弯部(345)的高,所述上折弯轮本体(341)一端面与第一上折弯部(344)的下底面相连,所述上折弯轮本体(341)另一端面与第二上折弯部(345)的下底面相连,所述第一上折弯部(344)的上底面连接上弯折部(343)的端面,所述第二上折弯部(345)的上底面连接上辅助折弯部(342)的端面,所述下折弯轮本体(346)一端面与第一下折弯部(348)的上底面相连,所述下折弯轮本体(346)另一端面与第二下折弯部(349)的上底面相连,所述第一下折弯部(348)的下底面连接下弯折部(340)的端面,所述第二下折弯部(349)的下底面连接下辅助折弯部(347)的端面,所述上弯折部(343)的底面积小于所述第一上折弯部(344)的上底面面积,所述下弯折部(340)的底面积小于所述第一下弯折部(340)的下底面面积;
所述过渡轮组(35)包括配合使用的上过渡轮、下过渡轮,所述上过渡轮包括上过渡轮本体(351)、第一上辅助过渡部(352)、第二上辅助过渡部(353)、第一上过渡部(354)、第二上过渡部(355),所述下过渡轮包括下过渡轮本体(356)、第一下辅助过渡部(357)、第二下辅助过渡部(358)、第一下过渡部(359)、第二下过渡部(350),所述上过渡轮本体(351)、第一上辅助过渡部(352)、第二上辅助过渡部(353)、下过渡轮本体(356)、第一下辅助过渡部(357)、第二下辅助过渡部(358)均呈圆柱体状,所述第一上过渡部(354)、第二上过渡部(355)、第一下过渡部(359)、第二下过渡部(350)均呈圆台状,所述第一上过渡部(354)的高大于第二上过渡部(355)的高,所述上过渡轮本体(351)一端面与第一上过渡部(354)的下底面相连,所述上过渡轮本体(351)另一端面与第二上过渡部(355)的下底面相连,所述第一上过渡部(354)的上底面连接第一上辅助过渡部(352)的端面,所述第二上过渡部(355)的上底面连接第二上辅助过渡部(353)的端面,所述下过渡轮本体(356)一端面与第一下过渡部(359)的上底面相连,所述下过渡轮本体(356)另一端面与第二下过渡部(350)的上底面相连,所述第一下过渡部(359)的下底面连接第一下辅助过渡部(357)的端面,所述第二下过渡部(350)的下底面连接第二下辅助过渡部(358)的端面;
所述反向折弯轮组(36)包括配合使用的上反向折弯轮、下反向折弯轮,所述上反向折弯轮包括上反向折弯轮本体(361)、第一上反向折弯部(362)、第二上反向折弯部(363),所述下反向折弯轮包括下反向折弯轮本体(364)、第一下反向折弯部(365)、第二下反向折弯部(366),所述上反向折弯轮本体(361)、下反向折弯轮本体(364)均呈圆柱体状,所述第一上反向折弯部(362)、第二上反向折弯部(363)、第一下反向折弯部(365)、第二下反向折弯部(366)均呈圆台状,所述上反向折弯轮本体(361)一端面与第一上反向折弯部(362)的下底面相连,所述上反向折弯轮本体(361)另一端面与第二上反向折弯部(363)的下底面相连,所述下反向折弯轮本体(364)一端面与第一下反向折弯部(365)的上底面相连,所述下反向折弯轮本体(364)另一端面与第二下反向折弯部(366)的上底面相连,所述第一上反向折弯部(362)的高小于第二上反向折弯部(363)的高;
所述定型轮组(37)包括上定型轮(371)、下定型轮(372),所述上定型轮(371)呈圆柱体状,所述上定型轮(371)的高小于上压弯轮本体(331)的高,所述上压弯轮本体(331)、上折弯轮本体(341)、上过渡轮本体(351)、上反向折弯轮本体(361)等高,所述下定型轮(372)上设凹槽,所述凹槽供上定型轮(371)嵌入并于其内滚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西莱特电梯(中国)有限公司,未经西莱特电梯(中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20898990.4/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