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新型座椅靠背调节手柄有效
申请号: | 201720908155.4 | 申请日: | 2017-07-25 |
公开(公告)号: | CN206914176U | 公开(公告)日: | 2018-01-23 |
发明(设计)人: | 于洋 | 申请(专利权)人: | 江铃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0N2/22 | 分类号: | B60N2/22 |
代理公司: | 南昌青远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36123 | 代理人: | 刘爱芳 |
地址: | 330001 江*** | 国省代码: | 江西;36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新型 座椅 靠背 调节 手柄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内饰件结构设计技术领域,具体的说,是涉及一种新型座椅靠背调节手柄。
背景技术
现有技术中,汽车座椅靠背调节手柄的结构如图1所示,是通过螺栓11,将调节手柄12与调节机构13连接,并在外加堵盖14,因此,这个连接方式比较复杂,装配过程耗时较长,成本较高,且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连接处会产生松动,且在外观面上,堵盖边缘有接缝,不美观。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适应现实需要,提供一种新型座椅靠背调节手柄。
为了实现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新型座椅靠背调节手柄,包括手柄外壳和连接件,所述连接件与座椅的调节机构连接,所述手柄外壳为一体化结构且其表面各处光滑连续,在所述手柄外壳的背面设有用于容纳连接件的凹槽,所述凹槽为中空结构,凹槽的表面设有卡口,底部设有插入口,所述连接件的上部设有卡接凸起,所述连接件的中部向内凹陷,连接件的上端由凹槽底部的插入口插入至凹槽内顶端极限位置时,所述卡接凸起由卡口弹出。
所述卡口的底部为限位面,卡口两侧与凹槽的表面之间开有向限位面下方延伸的变形间隙,所述卡接凸起的下表面与连接件表面的夹角小于等于90°,所述卡接凸起由卡口弹出时卡接凸起的下表面恰好与限位面压紧。
所述凹槽的前后内壁上设有凸筋。
所述凹槽为镶块结构,在所述手柄外壳的背面上部两侧分别设有两排水平且彼此平行的加强筋,一侧的加强筋内侧位于同一水平面,另一侧的加强筋内侧位于阶梯面上,两排加强筋之间设有中空的夹持模块,所述夹持模块形成一个用于容纳凹槽的空腔,所述加强筋与夹持模块之间、夹持模块与凹槽之间为一体式连接。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
1.装配过程精简,工时短,生产成本低;
2.零件单体化,外观无接缝,美观。
附图说明
图1为现有技术中座椅靠背调节手柄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中手柄外壳的背面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2的正面结构示意图;
图4为连接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手柄外壳的局部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6为连接件和手柄外壳的连接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的座椅靠背调节手柄安装在座椅上的示意图。
图中,1为手柄外壳,2为连接件,3为凹槽,4为卡接凸起,5为卡口,6为限位面,7为加强筋,8为夹持模块,9为凸筋,10为阶梯面,11为螺栓,12为调节手柄,13为调节机构,14为堵盖,15为变形间隙,16为座椅。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说明:
实施例:参见图2—7。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新型座椅靠背调节手柄,包括手柄外壳1和连接件2,所述连接件2与座椅的调节机构连接,所述手柄外壳1为一体化结构且其表面各处光滑连续,在所述手柄外壳1的背面设有用于容纳连接件2的凹槽3,所述凹槽3为中空结构,凹槽3的表面设有卡口5,底部设有插入口,所述连接件2的上部设有卡接凸起4,所述连接件2的中部向内凹陷,连接件2的上端由凹槽3底部的插入口插入至凹槽3内顶端极限位置时,所述卡接凸起4由卡口5弹出。
所述卡口5的底部为限位面6,卡口5两侧与凹槽3的表面之间开有向限位面6下方延伸的变形间隙15,变性间隙15的存在是为了连接件2能够顺利插入,所述卡接凸起4的下表面与连接件2表面的夹角小于等于90°,所述卡接凸起4由卡口5弹出时卡接凸起4的下表面恰好与限位面6压紧。
所述凹槽3的前后内壁上设有凸筋9。用于连接件2插入凹槽3后,保证连接件2与凹槽3的内壁是线接触,从而消除其间的间隙,避免连接后松动的问题。当连接件2插入凹槽3内极限位置后,卡接凸起4顶住卡口5上表面的限位面6,防止连接件2从凹槽3上脱出。
所述凹槽3为镶块结构,在所述手柄外壳1的背面上部两侧分别设有两排水平且彼此平行的加强筋7,一侧的加强筋7内侧位于同一水平面,另一侧的加强筋7内侧位于阶梯面10上,两排加强筋之间设有中空的夹持模块8,所述夹持模块8形成一个用于容纳凹槽3的空腔,所述加强筋与夹持模块8之间、夹持模块8与凹槽3之间通过二次注塑工艺粘合一体式连接。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江铃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未经江铃汽车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20908155.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