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绕线电阻人工绕线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720913691.3 | 申请日: | 2017-07-20 |
公开(公告)号: | CN207021066U | 公开(公告)日: | 2018-02-16 |
发明(设计)人: | 刘铭光;张恺;庄燕飞;李超 | 申请(专利权)人: | 滕州市智星电力电子工程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C17/04 | 分类号: | H01C17/04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77500 山东省枣庄***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电阻 人工 线装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绕线设备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绕线电阻人工绕线装置。
背景技术
绕线电阻是用镍铬线或锰铜线、康铜线绕在瓷管上制成的,具有散热快、短时间过负载性能好和低杂音等优点,在绕线电阻制作过程中,绕线流程是必不可少的,所以需要绕线装置来完成绕线电阻的制作过程,现有的绕线装置少部分是自动化绕线,但人工绕线居多,人工绕线装置在工作时易使线体缠绕、堆叠在一起,一旦缠绕、堆叠就很难分开,增加了工作量与工作难度;绕线装置上的滚筒在安装和拆卸的问题上显得过于麻烦,很容易造成滚筒的损坏,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绕线电阻人工绕线装置,可以有效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在绕线时线体易缠绕、堆叠及滚筒在安装和拆卸时易损坏等方面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绕线电阻人工绕线装置,包括支架、侧板、第一凹槽、第一限位板、第一限位孔、滚筒、第二限位孔、第二凹槽、第二限位板、第一转轴、第一支撑杆、轴承、第二转轴、第二支撑杆、第三凹槽、U型限位板、第一把手、限位块、复位弹簧、转盘和第二把手,所述支架上端两侧均设置有侧板,所述侧板下端开设有第一凹槽,所述第一凹槽内部放置有第一限位板,所述侧板中部开设有第一限位孔,所述第一限位板正上方安装有滚筒,所述滚筒左端连接有第一转轴,所述第一转轴边缘外侧设置有第二限位板,且第一转轴左端固定连接第一支撑杆,所述滚筒右端连接有第二转轴,所述第二转轴右端连接有第二支撑杆,所述第二支撑杆右侧开设有第三凹槽,所述第三凹槽外侧套有U型限位板,所述U型限位板一端安装有第一把手,所述第一把手左侧安装有复位弹簧,所述第二支撑杆右端安装有转盘,所述转盘右侧安装有第二把手。
优选的,所述第一限位孔和第一支撑杆之间设置有轴承。
优选的,所述侧板中部外侧和第一把手左侧均安装有限位块。
优选的,所述第一支撑杆和第二支撑杆均为一种硬质材质的构件。
优选的,所述滚筒两端外侧开设有第二限位孔,所述第二限位孔外侧开设有第二凹槽。
优选的,所述第一把手和第二把手表面均设置有防滑层。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结构科学合理,使用安全方便,设置有第一限位板,可以在绕线时让线体按照一定顺序缠绕在滚筒上,避免了绕线装置在绕线时易使线体缠绕、堆叠的问题;设置有U型限位板和第一把手等构件,可以在快速固定安装滚筒的前提下,保证滚筒不受损坏。
附图说明
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一起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在附图中: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俯视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侧板的左视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滚筒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图2中A部分的结构放大示意图;
图中标号:1、支架;2、侧板;3、第一凹槽;4、第一限位板;5、第一限位孔;6、滚筒;7、第二限位孔;8、第二凹槽;9、第二限位板;10、第一转轴;11、第一支撑杆;12、轴承;13、第二转轴;14、第二支撑杆;15、第三凹槽;16、U型限位板;17、第一把手;18、限位块;19、复位弹簧;20、转盘;21、第二把手。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进行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优选实施例仅用于说明和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滕州市智星电力电子工程有限公司,未经滕州市智星电力电子工程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20913691.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