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储能变流器模块安装结构有效
申请号: | 201720916581.2 | 申请日: | 2017-07-26 |
公开(公告)号: | CN207010560U | 公开(公告)日: | 2018-02-13 |
发明(设计)人: | 徐玉韬;谈竹奎;林呈辉;徐长宝;桂军国;曾华荣;肖永;吕黔苏;张锐锋;班国邦;陈仕军 | 申请(专利权)人: | 贵州电网有限责任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H02M7/00 | 分类号: | H02M7/00 |
代理公司: | 贵阳中新专利商标事务所52100 | 代理人: | 商小川 |
地址: | 550002 贵*** | 国省代码: | 贵州;5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变流器 模块 安装 结构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电力电子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储能变流器模块安装结构。
背景技术:
用于新能源领域的储能变流器设备两侧分别连接电网和储能设备,控制电流双向流动以实现电能的存储、释放。控制系统根据控制策略,在条件阈值到达时,控制开关器件IGBT的关断输出不同电流波形,再经过整流之后按要求正向往电网供电或逆向往储能设备充电。
常规储能变流器设备的功率部分比较散乱庞大,各器件分散布置,在进一步将功率单元模块化后,又发现支撑电容、模块风机占用空间较大,同时出线凌乱,导致模块单元臃肿、沉重,不利于生产及后期维护,尤其后期现场维护需占用更多人力、物力。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提供一种储能变流器模块安装结构,以解决现有技术的储能变流器设备的功率部分比较散乱庞大,各器件分散布置;支撑电容、模块风机占用空间较大,同时出线凌乱,导致模块单元臃肿、沉重,不利于生产及后期维护,尤其后期现场维护需占用更多人力、物力等技术问题。
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
一种储能变流器模块安装结构,它包括储能变流器模块,储能变流器模块安装在储能变流器模块箱内,支撑电容和模块风机安装在储能变流器模块箱外。
所述储能变流器模块箱包括安装板一、安装板二、上盖板和前封板,安装板一为U形结构;安装板二安装在安装板一的底面;上盖板安装在安装板一的顶面;前封板安装在安装板一的正面。
储能变流器模块箱背面设置有支架,支架设置在储能变流器模块箱背面的上部。
散热器的出口风道固定在上盖板上的二个孔上。
储能变流器模块箱内固定有直流排一、直流排二和交流排,直流排一和直流排二安装在储能变流器模块箱的左右侧中上部位置;交流排安装在储能变流器模块箱的底部。
储能变流器模块箱的中下部安装有穿墙端子,穿墙端子为可拔插件。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
由于储能变流器对支撑电容与IGBT之间的杂散电感要求不高,因此本实用新型将支撑电容从储能变流器模块箱中移出,同时考虑模块风机更换的方便性,将模块风机也从储能变流器模块箱中移出,以减小储能变流器模块箱的尺寸,减轻重量;本实用新型将储能变流器模块集成安装在储能变流器模块箱中,解决现有技术的储能变流器设备的器件分散布置的缺陷;本实用新型将集成在模块箱中的进出线通过直流排、交流排及穿墙端子来实现,解决了出线凌乱,导致模块单元臃肿、沉重,不利于生产及后期维护,尤其后期现场维护需占用更多人力、物力等技术问题。
附图说明:
图1为变流器模块装置轴测图;
图2为变流器模块装置正视图与左视图;
图3为变流器模块装置爆炸图;
图4为变流器模块装置与左视图。
图中:1为支架、2为安装板一、3为直流排一、4为直流排二、5为绝缘板一、6为驱动板、7为温度板,8为交流排、9为穿墙端子、10为绝缘板二、11为前封板、12为上盖板、13为散热器、14为安装板二、15为绝缘子、16为风道板、17为绝缘片一、18为绝缘片二、19为绝缘紧固件、20为绝缘槽钢、21为吸收电容、22为适配板、23为IGBT
具体实施方式:
一种储能变流器模块安装结构,它包括储能变流器模块,储能变流器模块安装在储能变流器模块箱内,支撑电容和模块风机安装在储能变流器模块箱外。
所述储能变流器模块箱包括安装板一2、安装板二14、上盖板12和前封板11,安装板一2为U形结构;安装板二14安装在安装板一2的底面;上盖板12安装在安装板一2的顶面;前封板11安装在安装板一2的正面。
储能变流器模块箱背面设置有支架1,支架设置在储能变流器模块箱背面的上部。
散热器13的出口风道固定在上盖板12上的二个孔上。
储能变流器模块箱内固定有直流排一3、直流排二4和交流排8,直流排一3和直流排二4安装在储能变流器模块箱的左右侧中上部位置;交流排8安装在储能变流器模块箱的底部。
储能变流器模块箱的中下部安装有穿墙端子9,穿墙端子9为可拔插件。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结构和使用,作进一步说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贵州电网有限责任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未经贵州电网有限责任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20916581.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