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新型电饭锅加热内胆有效
申请号: | 201720917138.7 | 申请日: | 2017-07-26 |
公开(公告)号: | CN208081070U | 公开(公告)日: | 2018-11-13 |
发明(设计)人: | 傅华 | 申请(专利权)人: | 傅华 |
主分类号: | A47J27/00 | 分类号: | A47J27/00;A47J36/24 |
代理公司: | 深圳市神州联合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44324 | 代理人: | 周松强 |
地址: | 518000 广东省深圳市福田***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凸台 底部加热盘 新型电饭锅 加热内胆 内胆锅体 加热盘 底部中心 固定设置 加热过程 凸台形状 体内部 凸起 加热 被加热食物 被加热物体 加热均匀 加热米饭 加热梯度 整体加热 内胆锅 热损耗 热梯度 温度差 锅体 减小 向内 有向 节约 | ||
一种新型电饭锅加热内胆,包括内胆锅体和底部加热盘,所述内胆锅体的底部中心设置有向内胆锅体内部凸起的凸台,所述底部加热盘固定设置在内胆锅体的底表面,所述底部加热盘中心还设置有与凸台形状对应的凸台加热盘,所述凸台加热盘固定设置在凸台内。本新型电饭锅加热内胆通过设置内胆锅体的底部中心整体为向内胆锅体内部凸起的凸台,底部加热盘设置有与凸台形状对应的凸台加热盘,使得被加热的食物在加热过程中,各部分的温度差减小,热梯度小,对被加热食物整体的口感提升,尤其是加热米饭,效果明显;因为加热过程中加热梯度小,加热均匀,缩短了整体加热时间,而且,加热是从被加热物体的中央向外的,其热损耗小,节约能量。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炊具产品领域,尤指一种新型电饭锅加热内胆。
背景技术
现有的电饭锅的加热内胆,底部整体为一个平面或有一定弧度的弧面,图1所示为一个传统的底部为平面的电饭锅内胆的剖视图。
在对内胆内的食物进行加热时,现有技术一般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底部加热,另一种就是立体加热。图2所示为底部加热的示意图,图3所示为在内胆的周围增加了侧边的加热盘的立体加热的示意图。
如图2所示,在内胆的底部有一个与内胆底面积相似的发热盘,工作时,发热盘产生的热量通过热传导传递到内胆底部,再传递到内部被加热食物的底部。之后热量再通过传导和对流传递到整体。因为热传递是一个缓慢的物理过程,在加热的开始到很长一段时间内,甚至到整个被加热的食物都熟为止,在食物的内部,如加热的热示意的箭头方向都存在热梯度,根据不同的被加热食物的材质不同,这个热梯度大小会有所不同。以加热的米饭为例,如图2中所示,底部中心B点大部分时间较顶部A点的温度高5~10摄氏度。而这个温度差,在煲米饭时会直接影响到米饭的口感和熟的程度。
如图3所示,为在内胆的周围增加了一圈加热盘的剖视图。其在加热时热量主要是由底部和四周向被加热物的中心顶部传递的。在加热过程中,上部中心A点的温度大部分时间因为热梯度的存在,较底部中心B点和侧边C点的温度都低。而因为热的传递受结构和空间影响不光是向内传递,很多情况都有向外传递,所以对热量是存在损耗的。
由上面的这些说明,我们可以看到传统的内胆加热存在下面的两个问题。
1.被加热食物的中心温度较靠近加热盘的温度低,在加热过程中很长时间存在热梯度,整体加热食物的时间较长。
2.加热都是从外向内加热,而热量有很多是损失在传导过程中,加热效率不高。
发明内容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结构简单,易于实现,效果明显,适合推广的新型电饭锅加热内胆。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新型电饭锅加热内胆,包括内胆锅体和底部加热盘,所述内胆锅体的底部中心设置有向内胆锅体内部凸起的凸台,所述底部加热盘固定设置在内胆锅体的底表面,所述底部加热盘中心还设置有与凸台形状对应的凸台加热盘,所述凸台加热盘固定设置在凸台内。
具体地,所述凸台顶部为圆台形或是其他规则多边形平台或者是球形。
具体地,还包括侧面加热盘,所述侧面加热盘套接在内胆锅体的侧表面。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
(1)本新型电饭锅加热内胆通过设置内胆锅体的底部中心整体为向内胆锅体内部凸起的凸台,底部加热盘设置有与凸台形状对应的凸台加热盘,使得被加热的食物在加热过程中,各部分的温度差减小,热梯度小,对被加热食物整体的口感提升,尤其是加热米饭,效果明显。
(2)因为加热过程中加热梯度小,加热均匀,缩短了整体加热时间,而且,加热是从被加热物体的中央向外的,其热损耗小,节约能量。
附图说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傅华,未经傅华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20917138.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