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可调节式患儿胸肩部固定约束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720924873.0 | 申请日: | 2017-07-27 |
公开(公告)号: | CN208301778U | 公开(公告)日: | 2019-01-01 |
发明(设计)人: | 陈锦秀;易君丽;王珊;朱振云;黄实 | 申请(专利权)人: |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 |
主分类号: | A61F5/37 | 分类号: | A61F5/37 |
代理公司: | 武汉开元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42104 | 代理人: | 胡镇西 |
地址: | 430000 湖北***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患儿 约束带 垫枕 胸腋 固定约束装置 本实用新型 肩部约束带 可调节式 固定带 胸肩部 宽边 肩膀 上部长边 上下两侧 自由端部 上肢 腋下 固定的 拔管 尖角 双肩 同侧 坠床 伸展 病床 穿过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可调节式患儿胸肩部固定约束装置,包括用于垫在患儿肩膀下方呈长方形的垫枕,其特殊之处在于:所述垫枕的上部长边设置有两根用于约束患儿两侧肩膀的肩部约束带,所述垫枕的两侧宽边中部分别设置有用于约束患儿双侧腋下的胸腋约束带,每根所述肩部约束带沿其长度方向上开设有若干个用于供同侧的胸腋约束带穿过固定的调节孔,所述胸腋约束带的自由端部呈尖角型;所述垫枕的两侧宽边还分别设置有两根用于将患儿双肩上下两侧固定在病床上的固定带,每侧的两根所述固定带分别位于胸腋约束带的上方和下方。本实用新型不仅杜绝了患儿坠床,降低了患儿非计划性拔管率的发生,又可以让患儿上肢小范围的伸展活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用胸肩部约束装置,具体地指一种可调节式患儿胸肩部固定约束装置。
背景技术
儿科传统约束一般采用约束背心、约束衣或四肢约束带、全身强制约束等,约束背心和约束衣容易覆盖危重患儿的胸前区域,影响医护人员诊疗和观察病情,且须频繁打开观察皮肤情况,增加了护理工作量,每次打开约束背心或约束衣对患儿也是一次恶性刺激,更容易引起患儿恐惧,增加患儿心理负担和哭闹;四肢约束带会使患儿手腕、脚腕都处于关节强直状态,影响肢体日后的正常功能活动。
另外,由于四肢约束带没有限制患儿上半身的活动度,患儿常发生挣脱约束带,翻身坐起等约束无效现象,从而造成其坠床或头部意外伤害、各类引流管脱出、气管导管折曲或异位甚至脱管等不理护理事件,大大增加了护士的工作量和工作压力。
此外,全身强制约束将过度限制患儿的活动会导致患儿不舒适,引起患儿的抗拒,清醒年长的患儿将影响其心理健康,并对其以后的生活及人生经历产生不良的影响。根据力学原理,强制性约束会出现作用力与反作用力两股力量的对抗,出现越拉越紧的现象,局部皮肤易被勒伤,甚至影响血液循环,引起局部水肿、发绀、皮肤破溃等现象。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就是要提供一种可调节式患儿胸肩部固定约束装置,该约束装置不仅杜绝了患儿坠床,降低了患儿非计划性拔管率的发生,又可以让患儿上肢小范围的伸展活动,避免了传统的四肢约束或全身强制约束。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所设计的可调节式患儿胸肩部固定约束装置,包括用于垫在患儿肩膀下方呈长方形的垫枕,其特殊之处在于:所述垫枕的上部长边设置有两根用于约束患儿两侧肩膀的肩部约束带,所述垫枕的两侧宽边中部分别设置有用于约束患儿双侧腋下的胸腋约束带,每根所述肩部约束带沿其长度方向上开设有若干个用于供同侧的胸腋约束带穿过固定的调节孔,所述胸腋约束带的自由端部呈尖角型;
所述垫枕的两侧宽边还分别设置有两根用于将患儿双肩上下两侧固定在病床上的固定带,每侧的两根所述固定带分别位于胸腋约束带的上方和下方。
进一步地,所述胸腋约束带与垫枕的结合处设置有压力传感器和报警器,所述压力传感器的感应信号输出端与报警器的音响控制端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调节孔的数量为3~5个,且沿肩部约束带的长度方向均匀间隔布置。
进一步地,所述垫枕的长度为25~35cm,宽度为8~12cm。
进一步地,所述肩部约束带的长度为35~45cm,宽度为3~7cm。
进一步地,所述胸腋约束带的长度为45~55cm,宽度为5~10cm。
进一步地,所述固定带的长度为65~75cm,宽度为2~4cm。
再进一步地,所述垫枕、肩部约束带、胸腋约束带、固定带均由太空棉内衬和包覆在太空棉内衬外侧的棉质外套构成。
更进一步地,所述棉质外套的外表面局部覆盖有适于患儿接受的图案层。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在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未经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20924873.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