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用于智能电能表检测的高次谐波发生器有效
申请号: | 201720926024.9 | 申请日: | 2017-07-28 |
公开(公告)号: | CN207096430U | 公开(公告)日: | 2018-03-13 |
发明(设计)人: | 朱亮;胡涛;刘程;刘玲;梅贱生;赵燕;朱丹 | 申请(专利权)人: | 国网江西省电力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国家电网公司;湖南大学 |
主分类号: | G01R35/04 | 分类号: | G01R35/04 |
代理公司: | 北京众合诚成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11246 | 代理人: | 吴称生 |
地址: | 330096 江西*** | 国省代码: | 江西;36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用于 智能 电能表 检测 谐波 发生器 | ||
1.用于智能电能表检测的高次谐波发生器,包括:信号发生器、变压器T1、输入级电路、电容C1、电容C2、电阻R1、电阻R2、电阻R3、电阻R4、电阻R5、电阻R411、放大器A6、电压放大电路、功率放大电路、变压器T2、变压器T3、电流互感器TA1、电压互感器TV1、开关S1、整流反馈电路、比较电路、光电隔离单元、三极管Q1和稳压二极管D1;其特征是:信号发生器的AC端口输出谐波信号并与变压器T1的一次侧连接,变压器T1的二次侧与输入级电路的输入端连接;输入级电路的输出端经电容C2和电阻R2与放大器A6反相端连接;电阻R411的两端分别与放大器A6的反向端和输出端连接;放大器A6的同向端接地;放大器A6的输出端连接到电压放大器电路,电压放大器电路的输出端与功率放大电路的输入端连接;功率放大电路的输出端与变压器T2一次侧绕组的一端连接,变压器T2一次侧绕组的另一端经电阻R4接地,同时经电阻R3与放大器A6的反相端连接;变压器T2的二次侧电压为电压输出信号Vout;变压器T3将变压器T2的二次侧输出电流转变为电流输出信号Iout;电压互感器TV1监测电压输出信号Vout;电流互感器TA1监测电流输出信号Iout;电压互感器TV1的二次侧和电流互感器TA1的二次侧可与开关S1连接,开关S1另一端与整流反馈电路输入端连接;整流反馈电路的一个输出端与比较电路的输入端连接;信号发生器的DCref端输出参考信号并与比较电路的另一个输入端连接;整流反馈电路的另一个输出端经电容C1和电阻R1与放大器A6反相端连接;信号发生器的BJ端输入报警信号并与光电隔离单元的输出端连接,光电隔离单元的输入端与三极管Q1的集电极连接,光电隔离单元的供电电源为+U;三极管Q1的发射级接地;三极管Q1的基极和稳压二极管D1的阳极连接,稳压二极管D1的阴极和比较电路的输出端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智能电能表检测的高次谐波发生器,其特征是:所述输入级电路包括:放大器A4、乘法器、放大器A5、电阻R11、电阻R12、电阻R13、电阻R14、电阻R15、电阻R16、电阻R17、电容C11、电容C12和电容C13;电阻R11的一端连接到变压器T1的二次侧绕组,另一端连接到放大器A4的反相端;电阻R12与电容C11并联,二端分别与放大器A4的反相端和输出端连接;放大器A4的同相端接地,放大器A4的输出端经电阻R13与乘法器的一个输入端连接,乘法器的另一个输入端连接到比较电路的输出端,乘法器的输出端经电阻R14与放大器A5的同相端连接;放大器A5的同相端经电阻R15接地;电阻R16与电容C12并联,一端接地,另一端连接到放大器A5的反相端;电阻R17与电容C13并联,二端分别与放大器A5的反相端和输出端连接;放大器A5的输出端与电容C2的一端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智能电能表检测的高次谐波发生器,其特征是:所述比较电路包括:放大器A1、放大器A3、电阻R21、电阻R22、电阻R23、电阻R24、电阻R25、电阻R26、二极管D21和二极管D22;电阻R21一端与信号发生器DCref端连接,另一端与放大器A1的反相端连接;放大器的同相端接地;电阻R22二端分别与放大器A1的反相输入端和放大器A1的输出端相连;放大器A1的输出经电阻R24和放大器A3的同相端连接;电阻R23的一端与整流反馈电路的一个输出端连接,另一端与放大器A3的反相端连接;电阻R25与二极管D21并联,二极管D21的阳极和阴极分别与放大器A3的反相端和输出端相连;二极管D22的阳极与放大器A3的输出端相连,电阻R26的一端与二极管D22的阴极相连,另一端接地。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智能电能表检测的高次谐波发生器,其特征是:所述整流反馈电路包括:放大器A31、放大器A32、放大器A33、放大器A2、电阻R311、电阻R312、电阻R313、电阻R314、电阻R315、电阻R316、电阻R317、电阻R318、电阻R319、电阻R320、电阻R321、电阻R322、电阻R323、电阻R324、电容C31、电容C32、二极管D31、二极管D32、二极管D33、二级管D34、三极管Q31和三极管Q32;放大器A31的反相端与开关S1的一端连接,放大器A31的同相端接地;电阻R311的一端与放大器A31的反相端连接;放大器A2的反相端经电阻R321与电阻R311的另一端连接,电阻R311的另一端与电阻R315的一端连接;放大器A2的同相端接地;电阻R322的两端分别与放大器A2的反相端和输出端连接;电阻R312的二端分别与三极管Q31的集电极和基极连接;三极管Q31的集电极与电源+U连接;二极管D31的阳极和阴极分别与三极管Q31的基极和放大器A31的输出端连接;三极管Q31的发射极经电阻R314与电阻R315的一端连接,电阻R315的另一端与三极管Q32的发射极连接;二极管D32的阳极和阴极分别与二极管D31的阴极和三极管Q32的基极连接;三极管Q32的集电极与电源端-U连接;电阻R313的二端分别与三极管Q32的基极和集电极连接;电阻R324和电容C32并联,一端经电阻R323与放大器A33的输出端连接,另一端接地;电容C31和电阻R320并联,二端分别与放大器A33的反相端和输出端连接;放大器A33的同相端接地;放大器A33的反相端经电阻R319与二极管D34的阳极连接,二极管D34的阴极与放大器A32的输出端连接;电阻R317的二端分别与二极管D34的阳极和放大器A32的反相端连接;二极管D33的阳极和阴极分别与放大器A32的输出端和反相端连接;放大器A32的反相端经电阻R316与电阻R315的一端连接;电阻R318的二端分别与电阻R315的一端和放大器A33的反相端连接。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国网江西省电力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国家电网公司;湖南大学,未经国网江西省电力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国家电网公司;湖南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20926024.9/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