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电厂空冷岛用防风度夏节能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1720940282.2 | 申请日: | 2017-07-31 |
公开(公告)号: | CN207132756U | 公开(公告)日: | 2018-03-23 |
发明(设计)人: | 黄翔;严锦程;杜冬阳;申永波;董晓杰 | 申请(专利权)人: | 西安工程大学 |
主分类号: | F28D7/16 | 分类号: | F28D7/16;F28B1/06 |
代理公司: | 西安弘理专利事务所61214 | 代理人: | 杨璐 |
地址: | 710048 *** | 国省代码: | 陕西;6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电厂 空冷岛用防 风度 节能 系统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电厂用降温设备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电厂空冷岛用防风度夏节能系统。
背景技术
发电厂空冷岛是一种以节水为目的的火电厂冷却技术,也是一种以空气取代水为冷却介质的冷却方式,具体是指汽轮机的排汽直接进入到空冷凝汽器用空气冷凝,空气与蒸汽进行热交换,所需的冷却空气通常由机械通风方式供应,其冷凝水由凝结水泵排入汽轮机组的回热系统。直接空冷与传统的湿冷相比,具有节水的优点,同时通过优化设计,减少了空冷系统的占地面积;由于蒸汽与空气直接换热,省去了中间介质的二次换热,提高了效率。因此,空冷岛比较适用于北方缺水地区,但是其冷却效果不如水冷。
蒸发冷却技术也适用于干燥地区,特别是立管式间接蒸发冷却技术已经逐渐应用在众多领域。将立管式间接蒸发冷却技术应用于发电厂空冷岛内,经蒸发冷却降温后的空气可为空冷岛内凝汽器中的乏汽降温,就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空冷效率,降低发电煤耗。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电厂空冷岛用防风度夏节能系统,将立管式间接蒸发冷却技术应用于发电厂空冷岛内,用蒸发冷却的一次空气和二次空气对空冷岛内的乏汽进行降温,能提高空冷效率。
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电厂空冷岛用防风度夏节能系统,包括有设置于空冷岛内风机组下方的无风机型立管式间接蒸发冷却器,且无风机型立管式间接蒸发冷却器与风机组之间形成空气流动区;还包括有防风网,且防风网围绕空气流动区设置,用于将空气流动区包裹起来。
本实用新型的特点还在于:
无风机型立管式间接蒸发冷却器,包括有多根立式换热管,且多根立式换热管围绕空冷岛下部四周呈均匀设置;多根立式换热管的上方设置有喷淋装置,多根立式换热管的下方设置有集水池,喷淋装置与集水池连接,多根立式换热管与集水池之间形成二次风流道。
喷淋装置由喷淋管和多个均匀设置于喷淋管上的喷嘴构成,喷淋管通过多根供水管与集水池连接。
集水池还分别连接补水管、排水管。
补水管上设置有补水阀,排水管上设置有排水阀。
每根供水管上均设置有循环水泵。
每根供水管上还设置有阀门。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
1.本实用新型电厂空冷岛用防风度夏节能系统在使用时,一次空气和二次空气经无风机型立管式间接蒸发冷却器被冷却,冷却后的空气在空冷岛自身风机的作用下由下部抽到上部,可用来冷却从汽轮机出来的乏汽,提高直接空冷的冷却效率;
2.本实用新型电厂空冷岛用防风度夏节能系统中,在无风机型立管式间接蒸发冷却器的上部设置防风网,可以防止大风、风沙等恶劣天气对空冷岛内风机运行造成的影响,能延长风机的使用寿命;
3.本实用新型电厂空冷岛用防风度夏节能系统,将无风机型立管式间接蒸发冷却器应用于电厂空冷岛,用空冷岛内的风机组作为立管式间接蒸发冷却器内的一次风机和二次风机,在一定程度上节省了投资及运行费用;
4.本实用新型电厂空冷岛用防风度夏节能系统,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发电煤耗,提高发电效率。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电厂空冷岛用防风度夏节能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电厂空冷岛用防风度夏节能系统的剖视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电厂空冷岛用防风度夏节能系统的俯视图。
图中,1.蒸汽分配管,2.凝结管束,3.散热器出风口,4.凝结水管,5.凝结水下降管,6.喷淋装置,7.立式换热管,8.集水池,9.循环水泵,10.风机组,11.防风网,12.供水管。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说明。
本实用新型电厂空冷岛用防风度夏节能系统,如图1、图2及图3所示,包括有设置于空冷岛内风机组10下方的无风机型立管式间接蒸发冷却器,且该无风机型立管式间接蒸发冷却器与风机组10之间形成空气流动区;还包括有防风网11,且该防风网围绕空气流动区设置,用于将空气流动区包裹起来。
无风机型立管式间接蒸发冷却器,如图1及图2所示,包括有多根立式换热管7,且多根立式换热管7围绕空冷岛下部四周呈均匀设置;多根立式换热管7的上方设置有喷淋装置6,多根立式换热管7的下方设置有集水池8,喷淋装置6与集水池8连接,多根立式换热管7与集水池8之间形成二次风流道。
喷淋装置6由喷淋管和多个均匀设置于喷淋管上的喷嘴构成,喷淋管通过多根供水管12与集水池8连接。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西安工程大学,未经西安工程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20940282.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