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线束固定结构及汽车有效
申请号: | 201720940286.0 | 申请日: | 2017-07-31 |
公开(公告)号: | CN207173499U | 公开(公告)日: | 2018-04-03 |
发明(设计)人: | 郭忠涛;吴杨;白磊;周建明;段兴中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新能源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0R16/02 | 分类号: | B60R16/02;F16L3/26;F16L3/23 |
代理公司: | 北京银龙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11243 | 代理人: | 许静,安利霞 |
地址: | 102606 北京***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固定 结构 汽车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新能源汽车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线束固定结构及汽车。
背景技术
电动汽车不同于传统汽车,电动汽车依靠高压线束提供动力,其高压线束较粗且是整车动力传输系统,是非常重要的零部件,对固定方式和保护措施要求较高。传统的线束固定方式已不能满足高压线束对于环境安全的要求,需要一种新的线束固定方式和线束固定结构来为其提供保护。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要实现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新型的线束固定结构,用以实现减少高压线束的暴露面积、减少高压线束受到的外部冲击,为高压线束提供相对封闭和安全的环境。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线束固定结构,包括:至少一根线束管;
其中,至少一根线束管并排固定组合成至少一排线束板;
线束板与车身固定连接。
其中,相邻两根线束管之间通过粘接固定。
其中,线束管设有至少一个安装通孔。
其中,线束板与车身通过安装通孔螺接固定。
其中,高压线束穿过线束管,通过线束管内壁以及高压线束自带管夹固定。
其中,线束管的材质为轻质金属合金或硬质塑料。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汽车,包括车身以及高压线束,还包括:如上所述的线束固定结构。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线束固定结构,至少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线束固定结构采用的是线束管,相较于常用的线束夹,为高压线束提供了相对封闭的环境,减少了高压线束的暴露面积,延长了高压线束的使用寿命。
2、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线束固定结构中的线束管采用金属合金或硬质塑料制成,比如:铝合金、工程塑料,使得线束管具有一定的抗冲击能力,可以减少高压线束受到的外部冲击,加强对高压线束的保护,提高其可靠稳定性。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线束固定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单根线束管俯视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线束板;2、线束管;3、安装通孔。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及具体实施例进行详细描述。在下面的描述中,提供诸如具体的配置和组件的特定细节仅仅是为了帮助全面理解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因此,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该清楚,可以对这里描述的实施例进行各种改变和修改而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和精神。另外,为了清楚和简洁,省略了对已知功能和构造的描述。
参见图1至图2,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线束固定结构,包括:至少一根线束管2;
其中,至少一根线束管2并排固定组合成至少一排线束板1;
线束板1与车身固定连接。
将至少一根线束管2并排固定组合成至少一排线束板1,可以使得所有线束都得到固定,且线束之间不会发生缠绕等现象,方便安装以及检修时快速找到问题线束,同时也防止了线束间联电现象的发生,保护了车辆安全。
具体地,相邻两根线束管2之间通过粘接固定。粘接固定可以在使相邻两根线束管2之间牢固固定的同时,减少采用管夹、螺栓等固定带来的额外重量。使得线束板1更加轻便,便于运输。
具体地,线束管2设有至少一个安装通孔3。安装通孔3的设置可以方便线束板1的安装,同时减少打孔的额外工作。
优选地,线束板1与车身通过安装通孔3螺接固定。螺接固定可以使线束板牢固的固定在车身上,减少线束板的移动造成的噪音和对高压线束的损伤;同时,也方便线束板1的拆卸和更换。
优选地,高压线束穿过线束管2,通过线束管2内壁以及高压线束自带管夹固定。这种的固定方式,使得线束在线束管内固定不动,同时线束管为高压线束提供了相对封闭的环境,减少了高压线束的暴露面积,减少了外界环境对高压线束的损伤,延长了线束的使用寿命。
优选地,线束管2的材质为轻质金属合金或硬质塑料。轻质金属合金或硬质塑料相较于高压线束本身具有较强的抗冲击能力,在保证自身形状、结构的同时可以作为高压线束的保护壳,为高压线束承受外部的冲击力,防止高压线束因受到冲击而造成损坏,产生漏电等现象对车和人造成危害,提高整车控制的可靠性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新能源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北京新能源汽车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20940286.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