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管道测绘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1720948949.3 | 申请日: | 2017-08-01 |
公开(公告)号: | CN207050736U | 公开(公告)日: | 2018-02-27 |
发明(设计)人: | 李熠;黄梦兰;李培高;周敏;黄强 | 申请(专利权)人: | 四川省冶地工程勘察设计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1C15/00 | 分类号: | G01C15/00 |
代理公司: | 成都天嘉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51211 | 代理人: | 邓小兵 |
地址: | 618000 四***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管道 测绘 系统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测绘设备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管道测绘系统。
背景技术
在工业生产领域中,经常需对中空管道内部某处的截面形状及其尺寸进行测绘。而对于一些封闭的中空管道,特别是对一些不规则的内截面,则无法进入其内部进行测绘。对于这种情况,目前的做法大多是从施工图纸进行粗略的测绘,但会由于图纸缺失或未按图纸施工的原因,造成无法测绘或者测绘误差很大。如果需要得到一个精确的测绘结果,就必须在管道上切割人孔。对于无法通过人孔进入的管道,甚至需要切断管道进行测绘,工作效率低,成本损失大,费工费时。
国家知识产权局于2014年01月08日公开了公告号为CN203385400U,名称为管道测绘系统的实用新型专利,公开了一种管道测绘系统,包括位于所述管道内部的管道爬行器和激光测距仪,所述激光测距仪装载于所述管道爬行器上并且包括一个可360度旋转的激光头;以及位于所述管道外部的控制装置,所述控制装置分别与所述管道爬行器和激光测距仪相连。本实用新型的管道测绘系统,利用装载于管道爬行器上的激光测距仪对管道内壁进行环向扫点,通过外部控制装置对多次测量得到的点阵进行汇总连接从而形成管道截面。
又如,国家知识产权局于2013年08月21日公开了公告号为CN203148426U,名称为一种管道内部截面测绘装置,公开了一种管道内部截面测绘装置,包括中空的测量探杆,测量探杆的一端通过连接轴7与驱动旋转装置转动连接,驱动旋转装置的旋转端设置有激光测距探头,激光测距探头的信号输出端通过中空的测量探杆内部的导线连接数据采集模块,数据采集模块的信号输出端连接上位机。
上述现有技术存在以下问题: 在工程测绘使用中,管道内常常有流动的液体,从而影响了管道的测量结果,如很多测绘装置会被液体的运动带动运动,从而造成测量偏差。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提出了一种管道测绘系统,实现了提高管道测量精度的目的。
本实用新型采用了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管道测绘系统,包括管道爬行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管道爬行器的一端连接有缓冲压力的多孔板,另一端连接伸缩的探测管;所述探测管上等距离间隔设置有多个无线电距离探测器,每个无线电距离探测器上的上均设置有压强计;所述压强计上连接有电磁吸盘;管道爬行器包括行走机构、视觉检测机构和控制通讯机构;所述行走机构内置贮备电源,并通过探测管连接直流电机驱动系统。
进一步地,本实用新型的无线电距离探测器垂直于探测管设置。
进一步地,本实用新型的管道爬行器与探测管通过连接轴铰接。
进一步地,本实用新型的每个压强计上的电磁吸盘对称设置。
进一步地,本实用新型的多孔板的中部朝探测管的方向凹陷。
本实用新型带来的有益效果有:
一.本实用新型旨在减少管道测绘过程中的准确性。通过设置缓冲压力的多孔板,将管道内的压力进行缓冲,减少对测量的影响。再通过探测管上设置多个无线电距离探测器,且垂直与探测管设置,对管道的截面进行测量。无线电距离探测器上设置有压强计,压强计对管道内的压强进行监控,如果压强相差太大则不提取测量值。待测得的压强值稳定时则能够得到较为精确的测量结果。压强计上连接有电磁吸盘,将其吸引在管道内壁上,使整个实用新型的测量在一个稳定波动小的环境下进行。
二.本实用新型的管道爬行器和探测管通过连接轴铰接,便于管道爬行器的角度转动,从而实现在有拐角的管道内的顺利爬行和监测。
三.本实用新型的电磁吸盘对称设置,使得其对管道内壁的吸引更加稳定,减少本实用新型晃动带来的测量不精确。
四.本实用新型行走机构内置贮备电源,并通过探测管连接直流电机驱动系统,为其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又能够在无电流的状态下保持使用状态,便于应急使用。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示意图。
其中, 101为行走机构,102为视觉检测机构,103为控制通讯机构,104为贮备电源,2为多孔板,3为探测管,4为无线电距离探测器,5为压强计,6为电磁吸盘,7为连接轴。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四川省冶地工程勘察设计有限公司,未经四川省冶地工程勘察设计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20948949.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