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适用于高速风洞的变侧滑角机构有效
申请号: | 201720953562.7 | 申请日: | 2017-08-02 |
公开(公告)号: | CN206946322U | 公开(公告)日: | 2018-01-30 |
发明(设计)人: | 袁野;张刃;刘中臣;邢汉奇;王颖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沈阳空气动力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G05D3/12 | 分类号: | G05D3/12;G01M9/00 |
代理公司: | 哈尔滨市哈科专利事务所有限责任公司23101 | 代理人: | 吴振刚 |
地址: | 110034 辽宁省沈阳市*** | 国省代码: | 辽宁;2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适用于 高速 风洞 变侧滑角 机构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航空气动力风洞试验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适用于高速风洞的变侧滑角机构。
背景技术:
风洞试验作为空气动力学研究广泛采用的方法,为航空、航天、铁路运输等领域的发展提供必要的保障。侧滑角作为风洞试验的一项关键指标,会对风洞试验能力及飞行器测试效果有着直接的影响。目前,高速风洞试验为获得不同范围值的侧滑角,多数采用人工更换固定侧滑角或手动调节的方式,缺点是效率低,不同侧滑角均需要人工完成,不利于获得高效的侧滑角测量数据。综上所述,迫切需要研制一种新的变侧滑角机构,能够兼顾功能和使用效率。
实用新型内容:
基于以上不足之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适用于高速风洞的变侧滑角机构,可以快速实现侧滑角调节,并具有良好及稳定的速度特性,可提高效率,适用于高速风洞的侧滑角调节。
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适用于高速风洞的变侧滑角机构,包括2个伺服机构、拐臂、固定外壳和2个转轴,所述拐臂的后端与第一转轴的一端固定连接,第一转轴的另外一端与第一伺服机构连接,第一转轴通过轴承与固定外壳的中心孔连接,拐臂下端的中心孔内通过轴承与第二转轴连接,第二转轴与第二伺服机构连接。
本实用新型还具有如下技术特征:所述的伺服机构包括伺服电机、固定座、齿轮、减速器和联轴器,伺服电机安装在固定座上,伺服电机的输出轴安装有齿轮,齿轮与减速器连接,减速器与联轴器连接,联轴器与转轴连接。
本实用新型结构紧凑,安装操作方便,可将该机构安装在高速风洞模型支撑机构上。机构可将伺服电机回转运动转变为空间的角位移,即可通过精确的回转定位实现稳定的侧滑角控制。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机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实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介绍。
实施例1
本实施例提供一种适用于高速风洞的变侧滑角机构,用于改变飞行器的侧滑角,结构采用回转结构形式,将伺服电机的回转运动转换为角度变化。
一种适用于高速风洞的变侧滑角机构,包括2个伺服机构、拐臂9、固定外壳6和2个转轴7.10,拐臂9安装于支撑结构上,拐臂9的后端通过法兰与第一转轴7的一端固定连接,第一转轴7的另外一端与第一伺服机构连接,两个圆锥滚子轴承8分别设置在固定外壳6的中心孔内,第一转轴7的两端分别与两个圆锥滚子轴承8配合,拐臂9下端的中心孔内通过两个圆锥滚子轴承8与第二转轴10连接,第二转轴10与第二伺服机构连接;第一伺服机构控制弯刀轴转动,第二伺服机构控制模型轴转动,因拐臂9的作用,使得第二转轴10随着第一转轴7一起运动,进而通过伺服机构实现侧滑角的改变及姿态的调整,本实施例弥补现有调节方式的不足,可实现零至最大设计侧滑角间的连续调节。
所述的第一伺服机构包括伺服电机1、固定座2、齿轮3、减速器4和联轴器5,伺服电机1安装在固定座2上,伺服电机1的输出轴安装有齿轮3,齿轮3与减速器4连接,减速器4与联轴5器连接,联轴器5与第一转轴7连接。
所述第二伺服机构包括伺服电机1、固定座2、齿轮3、减速器4和联轴器5,伺服电机1安装在固定座2上,伺服电机1的输出轴安装有齿轮3,齿轮3与减速器4连接,减速器4与联轴5器连接,联轴器5与第二转轴7连接,所述第二转轴10的两端分别与两个圆锥滚子轴承8配合,两个圆锥滚子轴承8设置在拐臂9下端的中心孔内。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沈阳空气动力研究所,未经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沈阳空气动力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20953562.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