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发舱上边梁总成及具有该发舱上边梁总成的发舱总成有效
申请号: | 201720959509.8 | 申请日: | 2017-08-02 |
公开(公告)号: | CN207328612U | 公开(公告)日: | 2018-05-08 |
发明(设计)人: | 付逸群;惠光辉;苏祥文;田佩;张朋伟;李华伟;张雪娟;张福路;吴卫枫 | 申请(专利权)人: | 安徽江淮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2D25/08 | 分类号: | B62D25/08 |
代理公司: | 北京维澳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11252 | 代理人: | 周放;吴兰柱 |
地址: | 230601 安徽***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上边 总成 具有 | ||
本实用新型属于发动机领域,具体公开了一种发舱上边梁总成及具有该发舱上边梁总成的发舱总成,发舱上边梁总成包括上边梁外封板和上边梁内封板,所述上边梁外封板和所述上边梁内封板焊接在一起形成腔体;其中:所述上边梁外封板为横切面大致为“几”型的一体成型结构。本实用新型的上边梁外封板为横切面大致为“几”型的一体成型结构,减少了发舱上边梁总成的分件的个数,减少了模具开发成本,降低了焊接匹配的复杂程度,同时提高了上边梁总成的前段的碰撞吸能性和上边梁总成的后段的支撑性能。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发动机领域,特别是一种发舱上边梁总成及具有该发舱上边梁总成的发舱总成。
背景技术
发舱的上边梁总成位于汽车A柱前端,能够起到碰撞吸能及碰撞支撑的作用,是汽车碰撞过程中重要的承载件,高速碰撞过程中,要求上边梁总成的前段吸收碰撞能量,上边梁总成的后段支撑汽车A柱,以保证乘员舱不被侵害。同时,上边梁总成为发盖铰链提供安装点,安装点处结构强度不足,会造成安装点处疲劳开裂,并增加发动机盖与翼子板之间的外观间隙面差控制的难度,进而影响客户的满意度。
上边梁总成包括上边梁外封板和上边梁内封板,上边梁外封板和上边梁内封板焊接在一起形成腔体。现有技术中,为保证上边梁总成的前段能有效吸能,上边梁总成的后段能够支撑载荷,通常将上边梁外封板采用分件的结构设计,如图1所示,上边梁外封板1’包括上边梁外前封板11’和上边梁外后封板12’,上边梁外前封板11’和上边梁外后封板12’接触焊接;同时,为保证上边梁总成与前围板(未图示)上流水槽总成(未图示)之间的焊接的可行性及方便性,上边梁内封板2’采用分件的结构设计,继续参考图1,上边梁内封板2’包括上边梁内前封板21’、上边梁内中封板22’和上边梁内后封板23’,上边梁内前封板21’、上边梁内中封板22’和上边梁内后封板23’从前至后依次焊接连接;如图2所示,上边梁外前封板11’及上边梁内前封板21’的横切面均为弯折曲面,上边梁外前封板11’及上边梁内前封板21’焊接在一起形成腔体结构,同时,上边梁内前封板21’上布置有发盖铰链的安装点(未标号),为保证安装点处的强度,继续参考图2,通常在上边梁内前封板21’内部增加强板3’。该种结构的上边梁总成在焊接的时候,如图3所示,先将各部件焊接成上边梁总成,然后将上边梁内前封板21’与发舱前轮包总成4’焊接得到发舱总成5’,发舱总成5’与前围板(未图示)焊接一起得到发舱前围总成6’,发舱前围总成6’、前地板总成7’、后地板总成8’依次装配焊接得到下车体总成9’,然后下车体总成9’焊接在白车身10’上,完成上边梁总成安装到白车身10’的过程。
该种结构的上边梁总成,采用分块化设计,共由上边梁外前封板11’、上边梁外后封板12’、上边梁内前封板21’、上边梁内中封板22’和上边梁内后封板23’这5个冲压单件组成,单侧共开5副模具,开模成本较高,材料利用率低。同时,各冲压件之间焊接繁琐,焊接效率低下。再者,发盖铰链安装点设置在上边梁内前封板21’上,而上边梁内前封板21’经过层层焊接,最后拼焊在白车身10’上,尺寸链较长,导致发盖铰链的安装点的精度难控制。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发舱上边梁总成及具有该发舱上边梁总成的发舱总成,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的技术问题,它能够减少模具个数,降低模具成本,提高焊接效率,提升发盖铰链的安装点精度。
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发舱上边梁总成,包括上边梁外封板和上边梁内封板,所述上边梁外封板和所述上边梁内封板焊接在一起形成腔体;其中:所述上边梁外封板为横切面为“几”型的一体成型结构。
如上所述的发舱上边梁总成,其中,优选的是,所述上边梁内封板包括上边梁内前封板和上边梁内后封板,所述上边梁内前封板的型面和所述上边梁内后封板的型面均为平面,且所述上边梁内前封板和所述上边梁内后封板沿着所述上边梁外封板的长度方向从前至后依次焊接在所述上边梁外封板上形成腔体。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安徽江淮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安徽江淮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20959509.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空调用排水结构
- 下一篇:一种基于3D打印的摩托车主体护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