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花生摘果机有效
申请号: | 201720966464.7 | 申请日: | 2017-08-04 |
公开(公告)号: | CN207269402U | 公开(公告)日: | 2018-04-27 |
发明(设计)人: | 唐秀梅;韩柱强;蒋菁;贺梁琼;熊发前;钟瑞春;黄志鹏;吴海宁;唐荣华;罗赛云;陈元;毛玲莉;陈庆政;龚丽君 | 申请(专利权)人: | 广西壮族自治区农业科学院经济作物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A01F11/00 | 分类号: | A01F11/00 |
代理公司: | 深圳市科吉华烽知识产权事务所(普通合伙)44248 | 代理人: | 胡吉科 |
地址: | 530007 广西*** | 国省代码: | 广西;4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花生 摘果机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农业机械设备领域,具体的提供了一种花生摘果机。
背景技术
现有花生摘果机分为全喂入式和半喂入式,而应用最广泛的是全喂入式摘果机,此全喂入式摘果机又有干式摘果机和湿式摘果机两种,前者摘净率高,花生果可以直接装袋,秸秆被粉碎且干燥便于存放,缺点是受花生蔓的含水率限制,由于花生收获期为秋季,阴雨天多,即便是晒干的花生蔓也只能在上午的 10 点之后才能作业,否则含水的花生蔓在机器中易成团,造成花生果摘不净、且花生果被粉碎率高,更为严重的是造成机器损坏,因而干式摘果机的使用受到了限制。而湿式摘果机具有湿摘的优点,其缺点是摘净率较低,损失大。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克服上述缺陷,提供一种摘净率高、破损率低的花生摘果机。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一种花生摘果机,包括摘果栅网和螺旋传输机构组成的摘果机构,所述摘果栅网为半圆弧形,上方设有弧形外罩,两者围成一个摘果腔;所述螺旋传输机构设于摘果腔内,包括一条连接传动机构的中心轴,以及设置在中心轴上的螺旋传输部;所述螺旋传输部和摘果栅网间设置有摘果间隙,两者的旋转中心线重合;弧形外罩上螺旋传输机构的输入端设有花生果秧入口,螺旋传输机构的另一端侧下方设有花生秧排出口;所述摘果栅网上均匀设有若干摘果区域,所述摘果区域包括花生汇集部以及与之相连通的限制摘果部;所述限制摘果部在螺旋传输机构传输方向上的宽度为1-2cm;所述限制摘果部在螺旋传输机构传输方向上靠前的一边与螺旋传输部旋转工作时产生的拉力方向的夹角为70-110°。
优选的,所述螺旋传输部为以中心轴为中心的螺旋杆。
优选的,所述螺旋传输部为设置在中心轴上的螺旋叶片。
优选的,所述花生摘果机沿螺旋传输部的外轮廓均匀设有辅助摩擦部。辅助摩擦部为U形以及其它形状的拨叉,用来增加螺旋传输部转动时对花生果秧的摩擦力,提高花生摘果效率。
优选的,所述限制摘果部在螺旋传输机构传输方向上的宽度为1.5cm。
优选的,所述限制摘果部在螺旋传输机构传输方向上靠前的一边与螺旋杆旋转工作时产生的拉力方向的夹角为90°。
本实用新型优点:本实用新型的花生摘果机构思新颖、设计合理、结构简单,相比现有的花生摘果机,具有摘净率高、破损率低的优点。
附图说明
图1为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螺旋传输部的一种实施例的示意图;
图3为螺旋传输部的另一种实施例的示意图;
图4为摘果栅网的一种实施例的展开示意图;
图5为摘果栅网的另一种实施例的展开示意图;
图1至图5中的附图标号为:1-摘果栅网、2-螺旋传输机构、3-中心轴、4-螺旋传输部、41-螺旋叶片、42-螺旋杆、5-摘果间隙、6-花生果秧入口、7-摘果区域、71-花生汇集部、72-限制摘果部、8-花生秧排出口。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进一步阐述本实用新型。
实施例1
如图1、图2和图4所示,一种花生摘果机,包括摘果栅网1和螺旋传输机构2组成的摘果机构,所述摘果栅网1为半圆弧形,上方设有弧形外罩,两者围成一个摘果腔;所述螺旋传输机构2设于摘果腔内,包括一条连接传动机构的中心轴3,以及设置在中心轴3上的螺旋传输部4,所述螺旋传输部4为设置在中心轴3上的螺旋叶片41;所述螺旋叶片41和摘果栅网1间设置有摘果间隙5,两者的旋转中心线重合;弧形外罩上螺旋传输机构2的输入端设有花生果秧入口6,螺旋传输机构2的另一端侧下方设有花生秧排出口8;所述摘果栅网1上均匀设有若干摘果区域7,所述摘果区域7包括花生汇集部71以及与之相连通的限制摘果部72;所述限制摘果部72在螺旋传输机构2传输方向上的宽度为1-2cm;所述限制摘果部72在螺旋传输机构2传输方向上靠前的一边与螺旋叶片41旋转工作时产生的拉力F方向的夹角a为70-110°。花生汇集部71为扇形,布置在摘果栅网1的单元网格中,限制摘果部72为一个U形缺口,螺旋叶片41旋转工作时,将花生果从花生汇集部71拖入限制摘果部72中实现拉扯式摘果。
实施例2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农业科学院经济作物研究所,未经广西壮族自治区农业科学院经济作物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20966464.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高效水稻脱粒装置
- 下一篇:双带式亚麻脱粒夹持输送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