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电机安装件和电机支承结构有效
申请号: | 201720966806.5 | 申请日: | 2017-08-04 |
公开(公告)号: | CN207225058U | 公开(公告)日: | 2018-04-13 |
发明(设计)人: | 金威 | 申请(专利权)人: | 康迪泰克(中国)橡塑技术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0K1/00 | 分类号: | B60K1/00 |
代理公司: | 北京市中咨律师事务所11247 | 代理人: | 张鲁滨,吴鹏 |
地址: | 215500 江苏省***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电机 安装 支承 结构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车辆的动力总成安装结构,更具体地,涉及用于将包括电机的动力总成安装到车身上的电机支承结构和该电机支承结构所包括的电机安装件。
背景技术
近年来,面对石油资源的匮乏和环境的恶化,人们对汽车的节能和环保的要求越来越高。由于电动汽车能够摆脱对化石燃料的依赖并且具有零污染、低噪声等优势,电动汽车的开发已成为汽车工业研究和开发的重点。电动汽车采用驱动电机替代传统的发动机作为动力源。包括驱动电机和减速器的动力总成借助于电机支承结构安装到车身上。电机支承结构通常包括用于连接到动力总成箱体上的电机安装件和用于连接到车身构件上的车身侧连接座。由于动力总成箱体和车身构件上的安装部位都是预先设定好的,这就要求电机安装件和车身侧连接座必须以预定的姿态组装到一起;否则,在将车身侧连接座连接到车身构件上之后,电机安装件上的电机侧连接部就不能够与动力总成箱体上的安装部位相适配。然而,现有的电机安装件在与车身侧连接座组装时很容易被装反,导致在动力总成装配工序中报废率增大且装配工时延长。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旨在提供一种新型的电机安装件和包括该电机安装件的电机支承结构,该电机安装件能够防止在组装于车身侧连接座时被装反。
为实现上述目的,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面,提供一种电机安装件,其包括电机侧连接部和插入部,所述电机侧连接部适于连接到动力总成箱体上,所述动力总成箱体容纳用作车辆动力源的电机和与所述电机相连的减速器,所述插入部适于沿插入方向插入到车身连接座中,所述车身连接座适于连接到车身构件上,其中所述电机安装件具有正面、与所述正面对置的背面以及在所述正面与所述背面之间的侧面,所述插入部在所述正面上具有正面指示机构。
所述正面指示机构可包括箭头标示,所述箭头标示朝所述插入部的背离所述电机侧连接部的端部纵向延伸并且还指示所述插入方向。
所述插入部可具有锁定部,所述锁定部构造成在所述插入部插入到所述车身连接座中之后与所述车身连接座上的相应结构配合,以将所述插入部锁定于所述车身连接座上。所述锁定部可包括在平行于所述插入方向的两个侧面处设置在所述插入部上的弹性凸块。所述弹性凸块可具有沿所述插入方向朝所述插入部的横向内侧渐缩的斜面引导部。
所述插电机安装件上还可形成有止挡部,所述止挡部限制所述插入部沿所述插入方向的插入程度。所述止挡部可包括在所述电机侧连接部和所述插入部的结合部处设置在所述正面和所述背面上的横向突条。
所述电机侧连接部和/或所述插入部上可设有减重部。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方面,提供一种电机支承结构,其包括适于连接到车身构件上的车身连接座和如上所述的电机安装件。
所述车身连接座可包括壳体和设置在所述壳体中的减震衬套,所述壳体包括呈有底筒状的主体部和形成在所述主体部的开口端的凸缘,所述凸缘上形成有多个连接孔,所述减震衬套包括由橡胶制成的衬套主体、套设在所述衬套主体的外周上的外环和插设于所述衬套主体的内周处的内芯,所述电机安装件的插入部插入所述内芯中。
根据本实用新型,通过在电机安装件的插入部的正面上设置正面指示机构,有效地防止了电机安装件在与车身连接座组装时被装反,而无需对电机安装件的结构进行实质性改动。
附图说明
图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电机支承结构与动力总成的组装状态的示意图;
图2是根据第一实施例的电机支承结构的立体图;
图3是图2所示的电机支承结构的车身连接座的立体图;
图4是图3所示的车身连接座的壳体的立体图;
图5是图3所示的车身连接座的减震衬套的主视图;
图6是图5所示的减震衬套的外环的立体图;
图7是图5所示的减震衬套的内芯的立体图;
图8是图2所示的电机支承结构的插杆的立体图;
图9是图8所示的插杆的俯视图;
图10是沿图9中的A-A线的剖视图;
图11是沿图9中的B-B线的剖视图;
图12是根据第二实施例的电机支承结构的立体图;
图13是图12所示的电机支承结构的插杆的立体图;
图14是图13所示的插杆的俯视图;
图15是沿图14中的A’-A’线的剖视图;
图16是沿图14中的B’-B’线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康迪泰克(中国)橡塑技术有限公司,未经康迪泰克(中国)橡塑技术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20966806.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智能车载遮阳装置
- 下一篇:一种电动车辆动力总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