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毂帽鳍和模型试验用毂帽鳍有效
申请号: | 201720982255.1 | 申请日: | 2017-08-08 |
公开(公告)号: | CN207173891U | 公开(公告)日: | 2018-04-03 |
发明(设计)人: | 蒋曙晖;付英男;赵耀中;李姝男;李健;顾峰;陈驰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船舶研究设计院(中国船舶工业集团公司第六0四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B63B9/00 | 分类号: | B63B9/00 |
代理公司: | 北京超凡志成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11371 | 代理人: | 杨勇 |
地址: | 200030 ***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毂帽鳍 模型 试验 用毂帽鳍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毂帽鳍模型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毂帽鳍和模型试验用毂帽鳍。
背景技术
目前,为了在设计阶段获取新设计的节能装置的节能效果,经常需要利用水池模型试验的手段来获取相关的数据;而毂帽鳍就是一种非常常见的桨后节能装置(转子)。为了得到较高效的节能装置,毂帽鳍的叶片与螺旋桨的叶片通常需要设计成特定的角度,在安装模型的时候也需要严格按照设计时所设定的角度进行准确安装,避免得到的试验结果产生偏差。
但是传统毂帽鳍在安装时存在一定的人为因素,加入的垫片厚度也会因为整个系统的松紧度而存在不确定性,每次安装都可能存在一些差异,这会对试验的精度和重复性产生影响,同时也要求现场的安装人员具备专业的安装经验。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毂帽鳍和模型试验用毂帽鳍,旨在解决现有技术中毂帽鳍和模型试验用毂帽鳍存在的上述问题。
本实用新型是这样实现的:
一种毂帽鳍,包括毂帽鳍桨毂;
所述毂帽鳍桨毂包括安装后靠近螺旋桨的第一面,以及与所述第一面相对的第二面,所述第一面偏心的位置设置有第一键槽;
所述毂帽鳍桨毂的所述第一面还设置有安装槽,所述安装槽靠近所述第二面的一端设置有安装通孔。
在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实施例中,所述安装槽与所述毂帽鳍桨毂同轴。
在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实施例中,还包括套筒,所述套筒能够容置于所述安装槽,所述套筒内设置有第一安装孔,所述第一安装孔内设置有第一安装部。
在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实施例中,所述套筒还设置有第二安装孔,所述第二安装孔内设置有第二安装部,所述第一安装孔和所述第二安装孔轴向平行。
在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实施例中,还包括安装件,所述安装件包括抵接端和安装端,所述安装端能够穿过所述的安装通孔,所述安装端上设置有能够与所述第二安装部配合的第三安装部。
在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实施例中,所述安装通孔在所述第二面的开口处设置有喇叭口,所述抵接端能够与所述喇叭口的壁面抵接。
在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安装部为内螺纹。
在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安装部为内螺纹,所述第三安装部为与所述第二安装部配合的外螺纹。
一种模型试验用毂帽鳍,包括螺旋桨和上述的毂帽鳍;
所述螺旋桨包括安装后靠近所述毂帽鳍的第三面,所述螺旋桨包括桨轴,所述桨轴从所述第三面穿出,所述桨轴上设置有用于与所述第一安装部配合的第四安装部;
所述第三面还设置有与所述第一键槽对应的第二键槽。
在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实施例中,模型试验用毂帽鳍还包括连接键,所述第一键槽和所述第二键槽配合形成键孔,所述连接键能够容置在所述键孔内。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通过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毂帽鳍和模型试验用毂帽鳍可以保证每次安装时,毂帽鳍和螺旋桨之间的连接松紧度相同,从而保证每次实验时毂帽鳍的具体尺寸参数保持稳定,避免尺寸带来的试验误差。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方式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应当理解,以下附图仅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某些实施例,因此不应被看作是对范围的限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相关的附图。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模型试验用毂帽鳍的剖视图;
图2是图1中A区域的局部放大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毂帽鳍的剖视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安装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螺旋桨的剖视图。
图标:001-模型试验用毂帽鳍;010-毂帽鳍;030-螺旋桨;031-第三面;100-毂帽鳍桨毂;101-第一面;103-第二面;110-第一键槽;130-安装槽;150-安装通孔;151-喇叭口;200-套筒;210-第一安装孔;230-第二安装孔;300-安装件;310-抵接端;330-安装端;400-桨轴;410-连接部;510-第二键槽;530-键孔;600-连接键。
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船舶研究设计院(中国船舶工业集团公司第六0四研究院),未经上海船舶研究设计院(中国船舶工业集团公司第六0四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20982255.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水上光伏浮筒更换装置
- 下一篇:一种平地造船滑道梁工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