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接电插头结构有效
申请号: | 201721008274.0 | 申请日: | 2017-08-14 |
公开(公告)号: | CN207474845U | 公开(公告)日: | 2018-06-08 |
发明(设计)人: | 沈秉錞;陈波;张国益 | 申请(专利权)人: | 乐荣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R13/713 | 分类号: | H01R13/713;H01R13/66 |
代理公司: | 上海宏威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1250 | 代理人: | 张晓芳 |
地址: | 中国台湾台北市大安区*** | 国省代码: | 中国台湾;7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贯孔 滑块本体 脱钩件 限位孔 棒体 凸部 第二开孔 第一开孔 接电插头 中空导体 弹性件 复位件 非导磁件 导磁件 侧壁 上缘 相通 出口 | ||
一种接电插头结构,包括滑块本体、第一弹性件、脱钩件、复位件、中空导体及棒体,滑块本体包括第一贯孔、第二贯孔、限位孔以及凸部,第二贯孔与第一贯孔相连通,限位孔设置在滑块本体侧壁,凸部设置在第二贯孔的出口端的上缘,第一弹性件其中一侧设置在限位孔内,脱钩件穿设在第二贯孔且具有第一开孔与第二开孔,第一开孔与第一贯孔相通,第二开孔抵在凸部,复位件穿设在滑块本体的第一贯孔,棒体穿设在中空导体,棒体包括导磁件以及对应设置在脱钩件一侧的非导磁件。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是关于一种接电插头结构,尤指一种具有漏电保护功能的接电插头结构。
背景技术
居家生活中,用电安全常常是一大隐忧,漏电的情形时有所闻,其原因较为常见的像是电器设备或电线老旧、用电负荷过高、使用不当或是施工配线方法有误,一旦发生漏电而不及时处理,便有可能造成更大的损害,例如电线走火造成火灾。
对于具备通常知识的人来说,会定时检查家中电器及电源的可用性,例如从电源箱加强防漏电措施,为插座或电器安装接地线等等,然而,并非每人都具备所需的相关知识,尤其对于老人与小孩来说,警觉性上的不足仍让意外不时发生。
为了提醒使用者以及防止漏电造成使用者受伤,市面上的插座或是插头会有漏电保护结构,一旦发生漏电即令内部电路断开以禁止继续使用,因此,如何设计出能够及时防止漏电发生的插头或插座,是目前业界所需解决的课题。
实用新型内容
为解决现有技术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接电插头结构,包括滑块本体,滑块本体包括第一贯孔、第二贯孔、限位孔以及凸部,第一贯孔及第二贯孔设置在滑块本体且相互连通,限位孔设置在滑块本体侧壁,凸部设置在第二贯孔的出口端的上缘;第一弹性件,其一侧设置在限位孔内;脱钩件,穿设在第二贯孔,脱钩件具有第一开孔与第二开孔,第一开孔与第一贯孔相通,第二开孔抵在凸部;复位件,穿设在滑块本体的第一贯孔;中空导体以及棒体,棒体穿设在中空导体,棒体包括导磁件与非导磁件,非导磁件对应设置在脱钩件的一侧。
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实施型态中,导磁件与非导磁件是可分离的相结合。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实施型态中,还包括壳体,其中,滑块本体、复位件及中空导体是设置在壳体内。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实施型态中,复位件包括头部及延伸部,延伸部其中一端连接在头部,另一端穿设在第一贯孔内以及脱钩件的第一开孔。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实施型态中,脱钩件还包括第一限位部与第二限位部,第一限位部卡设在第一弹性件,第二限位部设在第一开孔与第二开孔之间。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实施型态中,壳体包括上盖与底盖,上盖是可拆卸的盖设在底盖,其中,上盖并具有通孔,复位件的头部设置在通孔而露出在上盖顶部。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实施型态中,接电插头结构还包括电路板,电路板设置在壳体内并设置在中空导体上方,其中,复位件的延伸部还穿设在电路板,且其中,延伸部的另一端还设有凹孔,而脱钩件的第二限位部卡设在凹孔。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实施型态中,接电插头结构还包括第二弹性件,第二弹性件套设在复位件的延伸部,其中,第二弹性件的其中一端抵靠在复位件的头部下方,另一端抵设在电路板。
相较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具有漏电保护结构的插电接头,当漏电时会让中空导体产生电磁感应,驱动棒体击打脱钩件,让复位件脱钩进而产生断路,待漏电原因排除后,仅需再将复位件向下按压便可再令脱钩件复位,让插头重新导通可用。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接电插头结构的外观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接电插头结构的分解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接电插头结构的漏电保护结构的示意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乐荣工业股份有限公司,未经乐荣工业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21008274.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