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减阻耐磨仿生挖掘铲有效
申请号: | 201721009856.0 | 申请日: | 2017-08-14 |
公开(公告)号: | CN208079796U | 公开(公告)日: | 2018-11-13 |
发明(设计)人: | 马云海;岑鑫;王慧鑫;杨恒;杨敏燕;彭文雯 | 申请(专利权)人: | 吉林大学 |
主分类号: | A01D13/00 | 分类号: | A01D13/00 |
代理公司: | 长春吉大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22201 | 代理人: | 邵铭康;朱世林 |
地址: | 130012 吉*** | 国省代码: | 吉林;2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挖掘铲 铲尖 连线 前铲 本实用新型 耐磨 减阻 下表面 沉头螺纹孔 纵轴线对称 耐磨性 仿生曲面 工程机械 工作效率 减阻效果 使用寿命 顺序连接 土壤粘附 有效解决 挖掘 上表面 铲面 马铃薯 磨损 | ||
1.一种减阻耐磨仿生挖掘铲,其特征在于:由铲尖(A)、前铲面(B)和后铲面(C)顺序连接而成,从俯视角度看:铲尖(A)为ab、bc、cd、da连线所围部分,其中bc连线为直线,ab连线和dc连线是关于减阻耐磨仿生挖掘铲纵轴线对称的仿生曲线;铲尖(A)的上表面为仿生曲面abcd;前铲面(B)为ad、de、eh、ha连线所围部分,ad连线、de连线、ha连线均为直线;后铲面(C)为he、ef、fg、gh连线所围部分,ef连线、fg连线、gh连线均为直线;所述的后铲面(C)上设有沉头螺纹孔Ⅰ(1)、沉头螺纹孔Ⅱ(2)和沉头螺纹孔Ⅲ(3);从正视角度看:铲尖(A)下表面与前铲面(B)上表面的夹角a为18-20度,前铲面(B)上表面与前铲面(B)下表面的夹角β为3-5度;所述的后铲面(C)上设有沉头螺纹孔Ⅰ(1),沉头螺纹孔Ⅱ(2)和沉头螺纹孔Ⅲ(3)。
2.按权利要求1所述的减阻耐磨仿生挖掘铲,其特征在于:所述铲尖(A)上表面仿生曲面abcd的方程为:
z=-1088+168.3*x+260.8*y-12.13*x^2-76.39*x*y-33.18*y^2
+5.411*x^2*y+10.32*x*y^2+0.675*y^3-0.7582*x^2*y^2
-0.3647*x*y^3+0.05749*y^4+0.03321*x^2*y^3-0.006132*x*y^4-0.0002186*y^5
其中:8.5<X<10.5;6.5<y<11.5。
3.按权利要求1所述的减阻耐磨仿生挖掘铲,其特征在于:所述铲尖(A)的ab仿生曲线和dc仿生曲线的方程均为:
f(x)=0.003242*x^5-0.1501*x^4+2.741*x^3-24.7*x^2+109.9*x-722.7
其中:6.5<x<11.5。
4.按权利要求1所述的减阻耐磨仿生挖掘铲,其特征在于:所述铲尖(A)的前端宽H1为50-60mm,前铲面(B)和后铲面(C)的宽H2均为104-112mm,挖掘铲总长度L1为210-230mm,铲尖(A)的长度L4为40-46mm;后铲面(C)的长度L2为76-82mm;后铲面(C)的厚度d1为8-12mm;前铲面(B)的长度L3为96-102mm;前铲面(B)的厚度从d2为12-16mm逐渐增加到d3为20-24mm;所述沉头螺纹孔Ⅰ(1)、沉头螺纹孔Ⅱ(2)和沉头螺纹孔Ⅲ(3)为M16的公制粗牙螺纹孔,沉头螺纹孔Ⅰ(1)和沉头螺纹孔Ⅲ(3)与后铲面(C)尾端间距L5为32-34mm,沉头螺纹孔Ⅱ(2)与后铲面(C)尾端间距L6为66-70mm,沉头螺纹孔Ⅲ(3)与后铲面(C)一侧间距H3为52-56mm。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吉林大学,未经吉林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21009856.0/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高效移动式农用节水灌溉设备
- 下一篇:大蒜挖掘条铺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