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电动涡旋压缩机的前置过滤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721016716.6 | 申请日: | 2017-08-14 |
公开(公告)号: | CN207324304U | 公开(公告)日: | 2018-05-08 |
发明(设计)人: | 黄少林;王书功;张仁旭 | 申请(专利权)人: | 金华市荣科机械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01D46/00 | 分类号: | B01D46/00;F04C29/00 |
代理公司: | 浙江永鼎律师事务所 33233 | 代理人: | 陆永强 |
地址: | 321000 浙江省***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电动 涡旋 压缩机 前置 过滤 装置 | ||
本实用新型属于压缩机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电动涡旋压缩机的前置过滤装置。包括过滤箱,所述的过滤箱通过输气管与电动涡旋压缩机的吸气口相连接,所述的过滤箱内设置有分隔板,所述的分隔板将过滤箱分隔成过滤室和气体存储室,所述的过滤室内设有过滤组件,分隔板上开设有连通过滤室和气体存储室的通口,过滤箱上开设有与过滤室相连通的进气口以及与气体存储室相连通的出气口。优点在于:外界空气首先通过前置过滤装置过滤后才能进入到电动涡旋压缩机中,从而避免外界的固体尘埃进入到电动涡旋压缩机造成电动涡旋压缩机的动、定盘间的摩擦损失。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压缩机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电动涡旋压缩机的前置过滤装置。
背景技术
涡旋压缩机是一种容积式压缩的压缩机,压缩部件由动涡旋盘和静涡旋组成。其工作原理是利用动、静涡旋盘的相对公转运动形成封闭容积的连续变化,实现压缩气体的目的。主要用于空调、制冷、一般气体压缩以及用于汽车发动机增压器和真空泵等场合,可在很大范围内取代传统的中、小型往复式压缩机。压缩机工作时,动、定盘之间,防自转机构与配合键槽之间,曲轴与主、副轴承之间接触并发生相对滑动等,不可避免地产生摩擦损失。动、定盘间的摩擦损失指的是压缩机工作腔内的摩擦损失,主要有:1动、定盘的涡旋线、齿顶、底面的加工精度、平面度、位置度等没有达到要求造成。2压缩机整机含尘量较高,或固体尘埃(如焊渣、加工余屑等)颗粒直径过大造成。从而造成压缩机工作腔内异常摩擦,严重时甚至影响压缩机正常工作。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针对上述问题,提供一种设计合理,能对进入压缩机的空气进行前过滤,避免因含尘造成摩擦损失的电动涡旋压缩机的前置过滤装置。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了下列技术方案:本电动涡旋压缩机的前置过滤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过滤箱,所述的过滤箱通过输气管与电动涡旋压缩机的吸气口相连接,所述的过滤箱内设置有分隔板,所述的分隔板将过滤箱分隔成过滤室和气体存储室,所述的过滤室内设有过滤组件,分隔板上开设有连通过滤室和气体存储室的通口,过滤箱上开设有与过滤室相连通的进气口以及与气体存储室相连通的出气口。
在上述的电动涡旋压缩机的前置过滤装置中,所述的过滤组件包括壳体,所述的壳体上开有进口和出口,壳体内设置有依次嵌套的第一滤芯筒、第二滤芯筒和第三滤芯筒,所述的壳体内壁和第一滤芯筒之间形成第一过滤腔,所述的第一滤芯筒和第二滤芯筒之间形成第二过滤腔,所述的第二滤芯筒和第三滤芯筒之间形成第三过滤腔,进口与第一过滤腔相通,出口与第三滤芯筒的内腔相通。
在上述的电动涡旋压缩机的前置过滤装置中,所述的第一过滤腔、第二过滤腔和第三过滤腔的厚度依次减小。
在上述的电动涡旋压缩机的前置过滤装置中,所述的出口通过连接管与通口相连接,所述的连接管上设置有气泵,所述的气体存储室内设有气压传感器。
在上述的电动涡旋压缩机的前置过滤装置中,所述的过滤箱外设置有控制器,所述的控制器分别与气泵、气压传感器相连接。
与现有的技术相比,本电动涡旋压缩机的前置过滤装置的优点在于:外界空气首先通过前置过滤装置过滤后才能进入到电动涡旋压缩机中,从而避免外界的固体尘埃进入到电动涡旋压缩机造成电动涡旋压缩机的动、定盘间的摩擦损失。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过滤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过滤箱1、输气管2、分隔板3、过滤室4、气体存储室5、过滤组件6、通口7、进气口8、出气口9、壳体10、进口11、出口12、第一滤芯筒13、第二滤芯筒14、第三滤芯筒15、第一过滤腔16、第二过滤腔17、第三过滤腔18、内腔19、连接管20、气泵21、气压传感器22、控制器23。
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金华市荣科机械有限公司,未经金华市荣科机械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21016716.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