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旋风分离系统及脱硝除尘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721016932.0 | 申请日: | 2017-08-14 |
公开(公告)号: | CN207042078U | 公开(公告)日: | 2018-02-27 |
发明(设计)人: | 刁志芹;刁志峰;张文学 | 申请(专利权)人: | 山东天力节能环保工程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01D45/16 | 分类号: | B01D45/16;B01D45/18;B01D50/00;B01D53/50 |
代理公司: | 北京超凡志成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11371 | 代理人: | 杨勇 |
地址: | 250000 山东省济南市高新区工***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旋风 分离 系统 除尘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环保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旋风分离系统及脱硝除尘装置。
背景技术
选择性催化还原烟气脱硝工艺(Selective Catalytic Reduction of NOx,简称SCR脱硝工艺),是目前较常采用的烟气脱硝技术之一,其工艺原理是向280℃~420℃的温度窗口范围内的锅炉烟气喷入脱硝还原剂,在催化剂的作用下,将烟气中的NOx还原成无害的N2和H2O,达到脱除NOx的目的。
其中,对废气中的除尘经常用到旋风分离远离,主要是使废气的气流急速转向,或者冲击在叶片上再忽然转向,废气中的大颗粒由于惯性效应,其运动轨迹便会偏离气流的原始轨迹,使二者获得分离。但是现有技术中的旋风分离中的废气在旋转后并不能完全分离,仍有部分粉尘无法分离而随气流流出,排出的气体中颗粒污染物数量较多,无法达到日益提高的环保要求。
公开于该背景技术部分的信息仅仅旨在加深对本实用新型的总体背景技术的理解,而不应当被视为承认或以任何形式暗示该信息构成已为本领域技术人员所公知的现有技术。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旋风分离系统及脱硝除尘装置,缓解了现有技术中旋风分离器无法有效地对废气进行旋风分离,气固分离效果差,无法满足日益提高的环保要求的技术问题。
一方面,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旋风分离系统,包括旋风组件和承灰组件,所述承灰组件倾斜设置于所述旋风组件的顶部;
所述旋风组件包括若干组相互匹配的旋风筒和排气筒,每个所述排气筒的第一端伸入所述旋风筒,且所述排气筒的第二端呈斜线状且与所述承灰组件连通,用于将旋风筒内的气体输送至承灰组件;所述旋风筒的内壁与所述排气筒的外壁之间设置有螺旋体,所述螺旋体活动套设于所述排气筒上,能够绕所述排气筒转动;所述螺旋体包括用于形成螺旋通道的螺旋挡片,所述螺旋挡片用于与所述旋风筒内壁接触的边缘设置有柔性刷毛;
所述旋风筒的上部中心对称设置有进气口,所述进气口与所述旋风筒的外壁切向设置;所述旋风筒的下部为倒锥形结构,倒锥形结构的底部中心开设有用于粉尘颗粒落下的出灰口。
作为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所述承灰组件包括承灰面和设置于承灰面上的雾化器,所述承灰面设置于多个所述排气筒的第二端形成的斜面上。
作为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所述承灰面上可拆卸设置有吸灰层。
作为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所述承灰面与所述旋风组件顶部平面夹角为20-30°。
作为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所述旋风筒的内壁可拆卸设置有固相吸附层。
作为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所述旋风筒下部的倒锥形结构外设置有环形测压管。
作为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所述旋风筒为陶瓷旋风筒。
作为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所述螺旋通道的内径逐渐减小。
作为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所述排气筒内设置有多层过滤网。
另一方面,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脱硝除尘装置,包括烟气分布室,所述烟气分布室内设置有气腔和如上述技术方案提供的任一种所述的旋风分离系统,所述气腔与所述的旋风分离系统的进气口连通。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能够达到以下有益效果: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山东天力节能环保工程有限公司,未经山东天力节能环保工程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21016932.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吊灯(8778)
- 下一篇:吸顶灯(W‑60118‑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