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培哚普利中间体生产用氮气管道有效
申请号: | 201721053120.3 | 申请日: | 2017-08-22 |
公开(公告)号: | CN207324754U | 公开(公告)日: | 2018-05-08 |
发明(设计)人: | 陈红斌;祝金玲;黄素玉 | 申请(专利权)人: | 江西国化实业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01J4/02 | 分类号: | B01J4/02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344800 *** | 国省代码: | 江西;36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培哚普利 中间体 生产 氮气 管道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培哚普利中间体生产用氮气管道,包括管道主体、调节阀和转接管,所述管道主体内部通过内管与管道主体之间设置有保温层,所述内管内壁上设置有滑槽,并通过滑槽安装有氮气通管,所述调节阀通过管道主体设置在氮气通管内,所述氮气通管内设置有流量计量传感器,所述转接管的端部通过调节软管与管道主体的末端相通连接。该培哚普利中间体生产用氮气管道,密封性强,氮气流动稳定性强,有效保持氮气在进入反应釜之前温度的均衡性,提高培哚普利中间体生产反应的效果,降低氮气的耗损率。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中间体反应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培哚普利中间体生产用氮气管道。
背景技术
制备培哚普利中间体的生产工艺流程中,需有多种物料参与反应,每种物料加入方式和加入时间不尽相同,因此物料均需要单独导入,尤其是参加反应的气体物料。以氮气为例,按照事先规划的生产规模,氮气管道为直径25mm,但在实际参与反应时发现直径为25mm的氮气管道造成参与反应的氮气用量过剩,导致了氮气资源的浪费,而且对于输送氮气管道不设有保温材料,导致氮气在进入反应釜之前蒸发或流失,而且氮气再被输送入反应釜时会有折弯位置,折弯位置长时间折弯导致折弯处出现裂痕,导致氮气在输送过程中泄漏。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培哚普利中间体生产用氮气管道,解决上述存在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是通过以下的技术方案实现的:
一种培哚普利中间体生产用氮气管道,包括管道主体、调节阀和转接管,所述管道主体内部通过内管与管道主体之间设置有保温层,所述内管内壁上设置有滑槽,并通过滑槽安装有氮气通管,所述调节阀通过管道主体设置在氮气通管内,所述氮气通管内设置有流量计量传感器,所述转接管的端部通过调节软管与管道主体的末端相通连接。
优选的,所述保温层内充填有保温材料,并通过保温材料对内管支撑设置。保温材料对氮气通管内部流动的氮气保温处理,使氮气在温度均衡的氮气通管内部流动,保留氮气对中间体反应的最佳效果。
优选的,所述氮气通管内壁设置有螺旋纹,所述螺旋纹呈突出状设置在氮气通管的内壁上。由于气体是没有固定形状的,氮气在流动过程中会造成一定的损耗,氮气通管通过螺旋纹对氮气螺旋流动,使氮气在氮气通管内部流通的同时通过螺旋纹螺旋输送,降低氮气在进入反应釜之前的耗损率。
优选的,所述流量计量传感器的输出端连接有取读设备,所述取读设备固定安装在调节阀上。流量计量传感器对氮气通管内部流动的氮气流量监测,并通过取读设备对取读的数据显示,便于操作者根据氮气通管内部氮气的流量对调节阀调节,使氮气进入反应釜内部的流量速度与中间体进入反应釜的数量呈比例,保证中间体反应的效果。
优选的,所述调节软管内部对应氮气通管设置有辅助管,所述转接管内部对应辅助管的末端设置有氮气输出管,且氮气输出管与转接管内壁设置有冷凝层。氮气输出管在转接管对管道主体承接转变方向时,将氮气密封承接,避免在连接处产生缝隙,导致氮气流散,冷凝层对氮气通管内输出的氮气承接,保留氮气对中间体反应的效果。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将管道主体的输入端与氮气容器连接,氮气通管对氮气承接运输,保温材料对氮气通管内部流动的氮气保温处理,使氮气在温度均衡的氮气通管内部流动,氮气通管通过螺旋纹对氮气螺旋流动,使氮气在氮气通管内部流通的同时通过螺旋纹螺旋输送,流量计量传感器对氮气通管内部流动的氮气流量监测,并通过取读设备对取读的数据显示,操作者根据氮气通管内部氮气的流量对调节阀调节,使氮气进入反应釜内部的流量速度与中间体进入反应釜的数量呈比例,便于对中间体反应操作。该培哚普利中间体生产用氮气管道,密封性强,氮气流动稳定性强,有效保持氮气在进入反应釜之前温度的均衡性,提高培哚普利中间体生产反应的效果,降低氮气的耗损率。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培哚普利中间体生产用氮气管道的结构示意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江西国化实业有限公司,未经江西国化实业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21053120.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