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滚柱压边圈有效
申请号: | 201721053342.5 | 申请日: | 2017-08-22 |
公开(公告)号: | CN207222665U | 公开(公告)日: | 2018-04-13 |
发明(设计)人: | 林金保;李倩;王心怡;王婷婷 | 申请(专利权)人: | 太原科技大学 |
主分类号: | B21D22/20 | 分类号: | B21D22/20;B21D24/04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030024 山*** | 国省代码: | 山西;1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滚柱压边圈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材料加工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冲压工艺中压边圈装置。
背景技术
在材料拉深过程中,拉裂是一个常见的失效形式。这种现象主要是由于凸缘部分由于在拉深过程中受力不均导致坯料增厚,而当该区域转化为筒壁后,导致壁厚不均匀,且致使筒壁与底部圆角相接处减薄最严重。当筒壁所受的拉应力过大时,就会出现拉裂现象。为了有效防止拉深中拉裂现象的产生,人们不断改进新的拉深工艺。近年来,国内外学者通过研究表明,减少摩擦有利于拉深时材料成型,增加材料的拉深成形极限,有利于防止拉深中拉裂现象的产生。
经过对现有技术的研究发现,拉深成形所使用的压边圈与板料的接触面是一般是平面。但上述压边圈的缺点是平面接触面积较大且摩擦类型为滑动摩擦,对压边间隙和压边力的要求较高,容易使板材产生拉裂现象,影响成形。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解决上述问题,提供一种滚柱压边圈。其采用滚柱将压边圈与坯料之间的滑动摩擦变为滚动摩擦,有效减少摩擦,有利于板料成形,减少拉裂现象的产生。
本实用新型的任务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的,本实用新型包括:压边圈和内置滚柱。其特征在于:所述压边圈内置滚柱,因拉深成型时材料流入凹模的方向不同,在模具直边选用较长的滚柱,在圆角选用较短的滚柱均布。压边圈周围有均匀分布的定位孔,用以固定压边圈的位置。
所述压边圈,其形状根据冲压件尺寸和外形的不同可以进行更改。
所述滚柱,其尺寸和分布情况可根据冲压件的不同需要进行更改。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核心在于板料冲压成形时,在滚柱的作用下,压边圈与板料之间的摩擦由滑动摩擦变为滚动摩擦,这样大大减少了压边圈与板料之间的摩擦力,有利于板料流入凹模进行成形。由于滚柱与板件接触面较大,故对板件的成型质量影响较小。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通过在压边圈内内置滚柱,使板料在成形过程中所受的摩擦力减小,显著提高材料成形极限,避免拉裂现象发生;本实用新型可以制备纯金属、合金、钢、金属基复合材料等,具有提高材料成形极限,避免拉裂现象,不影响成形质量的优点。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主视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作详细说明:本实施例在以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为前提下进行实施,给出了详细的实施方式和具体的操作过程,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不限于下述的实施例。
如图1所示,一种滚柱压边圈,本实施例包括:定位孔1、圆角处滚柱2、直边处滚柱3和压边圈4。其特征在于:压边圈4内内置滚柱,因拉深成型时材料流入凹模的方向不同,在模具直边选用较长的滚柱3,在圆角选用较短的滚柱2。定位孔1用于压边圈4与其他模具固定。
本实用新型工作原理是,首先将待加工板料放于凹模上并利用定位孔1固定压边圈4,使压边圈4与板料保持一定间隙,压边圈4内滚柱2、3保持与板料的接触。当拉深开始,板料在凸模的作用下开始向凹模流入,由于滚柱2、3是凸出于压边圈4之上的,所以在拉深过程中板料始终保持与滚柱2、3接触的状态。随着板料向凹模流入,滚柱2、3也随之滚动,使板料与压边圈4之间始终保持滚动摩擦。该状态将持续至拉深结束。
本实用新型能够以多种形式具体实施而不脱离实用新型的精神或实质,所以应当理解,上述实施例不限于前述的细节,而应在权利要求所限定的范围内广泛地解释,因此落入权利要求或其等效范围内的变化和改型都应为权利要求所涵盖。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太原科技大学,未经太原科技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21053342.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