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车门内板和具有其的车辆有效
申请号: | 201721072009.9 | 申请日: | 2017-08-23 |
公开(公告)号: | CN207140753U | 公开(公告)日: | 2018-03-27 |
发明(设计)人: | 叶文;王岩;邹德志;张俊强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0J5/00 | 分类号: | B60J5/00 |
代理公司: | 北京清亦华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11201 | 代理人: | 黄德海 |
地址: | 100021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车门 具有 车辆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车辆制造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车门内板和具有其的车辆。
背景技术
为了保证车门的可靠性和安全性,车门内板的两侧结构和上部结构需要进行局部加强,以防止车门下沉或者车门钣金疲劳开裂等故障引起车门开闭失效。
相关技术中,车门内板的两侧和上部可以设置左右铰链加强板、左右两侧气弹簧安装加强板和左右两侧缓冲块安装加强板。该结构需要在车门内板上安装众多零件,车门内板的焊接工序增加,从而导致车门内板的制造成本上升,车门制造难度增加,且降低了车门的良品率。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相关技术中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实用新型的第一方面提出了一种至少在一定程度上制造更简单的车门内板。
本实用新型的第二方面提出了一种具有上述车门内板的车辆。
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所述的车门内板,包括薄板、第一厚板和第二厚板,所述薄板形成所述车门内板的内板本体,所述第一厚板与所述薄板的左侧连接,所述第二厚板与所述薄板的右侧连接,其中,所述第一厚板与所述第二厚板的厚度大于所述薄板的厚度。
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所述的车门内板,车门内板的制造难度更低,降低了车门内板的制造成本。
根据本实用新型所述的车门内板,所述薄板与所述第一厚板拼焊连接,所述薄板与所述第二厚板拼焊连接。
根据本实用新型所述的车门内板,所述第一厚板的上端面以及所述第二厚板的上端面分别与所述薄板的上端面平滑过渡连接,所述第一厚板的下端面以及所述第二厚板的下端面分别与所述薄板的下端面平滑过渡连接。
根据本实用新型所述的车门内板,所述第一厚板、所述第二厚板、所述薄板的外表面平齐。
根据本实用新型所述的车门内板,所述薄板、所述第一厚板与所述第二厚板均为梯形板件。
进一步地,所述薄板的上底边长度小于所述薄板的下底边长度,所述第一厚板的上底边长度大于所述第一厚板的下底边长度,所述第二厚板的上底边长度大于所述第二厚板的下底边长度。
更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厚板与所述第二厚板朝向所述薄板的侧边均为倾斜边,且所述第一厚板以及所述第二厚板的倾斜边的倾角与所述薄板的对应侧边的倾角互补。
可选地,所述车门内板为所述薄板、所述第一厚板以及所述第二厚板激光拼焊后的冲压成型件。
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二方面所述的车辆,设有如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所述的车门内板。
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二方面所述的车辆,降低了车辆的制造难度,同时降低了车辆的制造成本。
根据本实用新型所述的车辆,所述车门内板为所述车辆的背门内板。
本实用新型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车门内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中沿A-A方向的截面图;
图3是图1中沿B-B方向的截面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车门内板在冲压前的分解示意图。
附图标记:
车门内板100,薄板1,第一厚板2,第二厚板3,焊缝4。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后”、“左”、“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北京汽车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21072009.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多层CMY混色系统及光路系统
- 下一篇:一种舞台灯色温补偿系统及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