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挠性摆式力矩反馈加速度计有效
申请号: | 201721074863.9 | 申请日: | 2017-08-25 |
公开(公告)号: | CN207198181U | 公开(公告)日: | 2018-04-06 |
发明(设计)人: | 王贵;卢丽川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西安飞机设计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G01P1/02 | 分类号: | G01P1/02;G01P15/03 |
代理公司: | 北京航信高科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11526 | 代理人: | 高原 |
地址: | 710089 陕*** | 国省代码: | 陕西;6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摆式 力矩 反馈 加速度计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传感器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挠性摆式力矩反馈加速度计。
背景技术
石英挠性加速度计是惯性导航系统中的关键器件之一,是测量线加速度的高精度传感器,它的重要性已越来越为人们所理解。以加速度计为核心的惯导系统在工作时不受无线电波的干扰,也不受气候和磁差的影响,而且具有结构简单、体积小、精度和灵敏度高、稳定性好、功耗小、成本低等特点,不仅可广泛地应用于航天、航空、惯性导航等领域,而且越来越多的应用在石油、建筑等多个民用领域,潜在需求量较大,具有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石英挠性加速度计在倾斜仪、水平仪、石油测井、隧道开凿、精密惯性定位测量、地质检测、自然灾害预防等方面的需求量逐年增加,尤其是在野外作业,急需低功耗、低噪声、大过载的加速度计。
现有技术中加速度计精度和稳定性较差,且噪声大。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挠性摆式力矩反馈加速度计,包括角位移传感器、力矩器动圈、力矩器定子、摆组件、壳体、放大器以及角位移传感器电子线圈,所述摆组件包括相对的第一端及第二端,所述第一端固定在壳体底板上,所述第二端连接所述角位移传感器,所述力矩器动圈设置在摆组件的第一端及第二端之间,所述力矩器定子固定在壳体的侧壁的与所述力矩器动圈对立的位置,所述角位移传感器电子线圈固定在壳体的侧壁的与所述角位移传感器对立的位置,所述放大器的输入端电联所述角位移传感器,所述放大器的输出端电联所述力矩器动圈。
优选的是,所述放大器为伺服放大器。
优选的是,所述伺服放大器包括将采集到的角位移传感器的交流信号放大,以及将所述交流信号转换成直流电流,输送给力矩器动圈。
优选的是,所述壳体内壁上设置有凸起的底座,所述角位移传感器电子线圈绕制在所述底座上。
优选的是,所述力矩器动圈绕制在所述摆组件上。
优选的是,所述摆组件的第一端与所述壳体焊接。
优选的是,所述壳体的底端设置有凸起的柱子,所述摆组件焊接在所述柱子上。
优选的是,所述力矩器定子通过胶粘的方式固定连接在所述壳体边框内部。
优选的是,所述壳体为由金属材料制成的半密封结构,且外置陶瓷基片,并采用陶瓷盖板密封所述壳体,所述陶瓷盖板、陶瓷基片以及金属壳体采用高温胶粘接。
优选的是,所述放大器集成在陶瓷基片上。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本实用新型的挠性摆式力矩反馈加速度计加速度计通过角位移传感器、由力矩器动圈和力矩器定子组成的力矩器、摆组件、壳体、放大器,实现了结构简单、体积小、重量轻、造价低且使用操作简便,并具备可靠性高、使用寿命长且应用范围广的特点。
附图说明
图1为按照本实用新型挠性摆式力矩反馈加速度计的一优选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其中,1为角位移传感器,2为力矩器动圈,3为力矩器定子,4为摆组件,5为壳体,6为放大器,7为角位移传感器电子线圈。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实施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更加详细的描述。在附图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进行详细说明。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的限制。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西安飞机设计研究所,未经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西安飞机设计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21074863.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