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常规高超声速风洞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721079043.9 | 申请日: | 2017-08-25 |
公开(公告)号: | CN207095818U | 公开(公告)日: | 2018-03-13 |
发明(设计)人: | 敬成君;蒋斌;刘东 | 申请(专利权)人: | 同度能源科技(江苏)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1M9/02 | 分类号: | G01M9/02;G01M9/04 |
代理公司: | 苏州华博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32232 | 代理人: | 孙艳 |
地址: | 215300 江苏***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常规 高超 声速 风洞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空气动力学和热力学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常规高超声速风洞装置。
背景技术
风洞(wind tunnel)即风洞实验室,是以人工的方式产生并且控制气流高超声速风洞是风洞实验段气流的马赫数M在5~14之间的风洞。
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研究员姜宗林以创立高超声速复现风洞技术,研制成功JF12复现风洞,荣获2016年度美国航空航天学会地面试验奖(AIAA Ground testing Award for 2016),成为该奖项设立四十多年来首位获奖的亚洲学者。
在高超声速风洞中,高压气流通过加速膨胀后形成高马赫气流,与此也伴随着气流温度的急剧降低,造成在风洞试验段实验气流发生凝结现象,这在风洞模型实验是不允许的。为了消除该现象,目前最常用的方法就是在风洞的稳定段前对实验气流进行预加热。
常规高超声速风洞上采用的加热技术有电热式、燃油、燃气式等多种方式。其中电热式由于其加热速度快、无污染、便于控制等优点,常常被用于常规高超声速风洞预加热的方式;但电热式主要是消耗电能,将电能转化为热能,从而对气流进行加热,其加热功率在50MW左右,需要消耗大量电能,造成实验成本升高,迫切需要加以改进。
实用新型内容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常规高超声速风洞装置,以降低电能损耗,节约试验成本。
为实现所述技术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常规高超声速风洞装置,包括:
压缩机组,所述压缩机组用于压缩洁净空气,形成高压气流;
驻室,所述驻室连接压缩机组输出端,用于稳定高压气流;
加热装置,所述加热装置用于对驻室内高压空气加热;
稳定段及试验段,所述稳定段对加热装置加热后的高压气流进行整流后输出至试验段,在所述试验段内进行风洞试验。
进一步,所述加热装置包括:
热泵机组,通过管道和阀门连接所述驻室,用于对压缩气流进行预加热;
再热器,连接热泵机组输出端,用于对压缩气流再次加热。
进一步,所述热泵机组包括:
冷凝器,安装于所述管道内,为高压气流换热;
强制对流风机,安装于所述管道内,且气流输出正对于冷凝器,用于提高冷凝器换热效率;
压缩机及蒸发器,安装于所述管道外,通过制冷剂循环管连接冷凝器,用于向冷凝器提供高温制冷剂。
进一步,所述强制对流风机安装于所述阀门和所述冷凝器之间;且强制对流风机的气流输出方向和所述驻室到冷凝器的高压气流方向一致。
进一步,所述冷凝器和强制对流风机采用耐热钛合金材料制成;且所述冷凝器、强制对流风机、位于管道内的制冷剂循环管外表面强度大于10MPa,且耐热温度范围在300-500℃。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所述驻室内设置气压表;所述阀门的打开和关闭由气压表控制。
进一步,所述再热器为电加热装置,且加热功率在30-50MW之间;设置温度传感器于再热器内,温度传感器测量高压气流温度并反馈至再加热器。
进一步,稳定段和试验段之间设置高超声速喷管;高超声速喷管马赫数在5-8之间,出口直径在1000-1200mm之间。
进一步,所述试验段为封闭风洞,且气流输出依次通过扩张段进行升压、引射排气装置进行降温降速、消音塔进行消音后排向大气中。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
本实用新型运用热泵技术降低了实验气流的预加热电耗,整体工艺节能,实验成本较低;且热泵机组和电加热方式的换热效率高,温度控制更灵活。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整体结构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
如图1所示,一种常规高超声速风洞装置,包括:
压缩机组,所述压缩机组用于压缩洁净空气,形成高压气流;
驻室,所述驻室连接压缩机组输出端,用于稳定高压气流;
加热装置,所述加热装置用于对驻室内高压空气加热;
稳定段及试验段,所述稳定段对加热装置加热后的高压气流进行整流后输出至试验段,在所述试验段内进行风洞试验。
进一步,所述加热装置包括:
热泵机组,通过管道和阀门连接所述驻室,用于对压缩气流进行预加热;
再热器,连接热泵机组输出端,用于对压缩气流再次加热。
进一步,所述热泵机组包括: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同度能源科技(江苏)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同度能源科技(江苏)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21079043.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风洞自由飞实验的自由度释放装置
- 下一篇:一种激光打点导光板的检验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