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线控胶囊内镜有效
申请号: | 201721080503.X | 申请日: | 2017-08-28 |
公开(公告)号: | CN208339481U | 公开(公告)日: | 2019-01-08 |
发明(设计)人: | 何敏 | 申请(专利权)人: | 何敏 |
主分类号: | A61B1/04 | 分类号: | A61B1/04;A61B5/07;A61B1/273 |
代理公司: | 北京鑫浩联德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380 | 代理人: | 常桂凤 |
地址: | 518000 广东省深圳***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胶囊内镜 线控装置 连接组件 钳体 本实用新型 手柄组件 固定杆 钳头 线控 支架 外力作用 右钳头 左钳头 咬合 停留 对抗 赋予 观察 | ||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线控胶囊内镜,包括胶囊内镜、线控装置,所述胶囊内镜的一端设有固定杆,所述固定杆与所述线控装置相连,所述线控装置包括钳体、连接组件、手柄组件,所述连接组件一端与所述钳体连接,另一端与所述手柄组件连接;所述钳体包括可相互咬合的左钳头与右钳头、钳头支架,所述钳头支架与所述连接组件相连接。本实用新型利用胶囊内镜及线控装置赋予胶囊内镜对抗外力作用,实现停留原地及对目标来回观察,安全可靠,可一次性使用,成本低。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医疗器械领域,涉及一种胶囊内镜,尤其涉及一种线控胶囊内镜。
背景技术
目前随着年龄的增长、饮食习惯的改变、环境污染及食品安全问题等综合因素导致胃肠道肿瘤发生率越来越高,世界排名前十位的肿瘤有:食管癌,胃癌及结肠癌,而2016年我国统计前十位肿瘤(不分男女)有:食管癌,胃癌及结肠癌。胃肠镜及胶囊内镜为消化道肿瘤诊断的金标准,目前仍没有其他检查(包括CT、MRI及PET-CT)可以替代。而胃肠镜检查过程使患者感觉不适,导致我国胃肠道体检远远落后于欧美及日本,我国胃肠道早癌的人群检出率远远低于欧美及日本,导致大量出现症状后胃肠镜检出肿瘤的患者丧失治疗及治愈的机会(食管及胃肠道早癌内镜下治愈率达95%以上)。
传统的胃镜检查,不适感来源于9mm的胃镜镜身对咽喉刺激导致的反复恶心呕吐的感觉,鼻胃镜身仅5mm,对咽喉刺激远远低于普通胃镜。麻醉胃肠镜检查具有麻醉风险及等候时间久。而且传统胃肠镜检查在普通诊所或卫生条件差的环境、无法处理医疗废水的医疗机构是无法开展,因其不是一次性耗材,对胃肠镜消毒产生大量医疗废水,污染环境。胶囊内镜的诞生部分解决此项问题:其体积小巧,患者检查时的不适感降至最低;一次性耗材减少交叉感染,无需消毒,对环境无污染。但胶囊内镜其设计主要针对小肠疾病(胶囊内镜景深为3cm,小肠内径为2.5-3cm)胶囊内镜依靠胃肠蠕动为动力,无法停留或对病变反复来回观察;食管内径轴3cm,胃的长轴为15-18cm,短轴4-5cm,容易导致漏诊。
胶囊内镜对于食管及胃肠劲膜观察应用局限的原因有:
1.目前胶囊内镜包括传统式及磁控式。传统式胶囊内镜依靠胃肠动力而产生与胃肠道纵向平行的运动,因为不具有外源性动力,存在运动的随机性且不可停留对病变的反复观察,而导致胶囊内镜存在部分盲区。
磁控式胶囊内镜是传统式胶囊内镜的改进形式,具有外源性磁场这种较弱的外源性动力,克服了传统式胶囊内镜运动的随机性,对于改变观察方向较传统胶囊明显改善,减少观察盲区,但仍无法完全克服胃肠道纵向作用力;且对于位于胸骨后方的食管,其磁力仍然处于无法干预状态。食管位于胸骨后方且其自上而下的廓清运动(推动食糜的运动〉作用力较大,磁控胶囊外源性动力无法对抗,导致食管为胶囊内镜的相对盲区。
2.目前胶囊内镜(传统式及磁控式)通过食管的时间约为2-4秒(因胶囊体积限制其携带电池量小,所以世界上所有胶囊内镜拍摄频率为2-4帧图/秒),胶囊内镜全过程所拍食管4-16张,对于食管黏膜(特别是食管早癌)的观察是远远不足的。国际标准胃镜检查时间是8-10分钟,其中食管黏膜观察是进镜及退镜2次观察,共耗时2-4分钟(胃镜是标准的摄像设备,24帧图/秒),故一次标准胃镜检查食管所需匀速照片是2280-5760帧图(怀疑食管早癌等病变需要来回观察并延长时间至4-8分钟)。目前传统式及磁控式胶囊内镜均无法做到食管停留观察或往返观察病变。
3.患者体内植入了精密的金属设备时(如心脏起搏器等),磁控式胶囊内镜是禁止使用的。
4.患者存在检查前未知的消化道狭窄(如食管肿瘤、化学性或放射性损伤导致的狭窄、贲门失迟缓、幽门梗阻、幽门轻瘫、克罗恩病并小肠狭窄、肿瘤等疾病),导致胶囊内镜滞留体内,目前只有内镜取出或手术取出,增加患者费用及医疗风险。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线控胶囊内镜,以解决现有胶囊内镜运动的随机性、存在观察盲区、不能反复观察、成本高、医疗风险大等问题。具体的技术方案如下: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何敏,未经何敏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21080503.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可操控的新型胶囊内镜
- 下一篇:一种额带反光检查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