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自感磁阻式电磁阻尼器有效
申请号: | 201721083214.5 | 申请日: | 2017-08-28 |
公开(公告)号: | CN207333533U | 公开(公告)日: | 2018-05-08 |
发明(设计)人: | 周刘彬;李强;郭寒贝;刘记心;杨恺;陶襄樊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一九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F16F6/00 | 分类号: | F16F6/00 |
代理公司: | 北京理工大学专利中心 11120 | 代理人: | 廖辉;仇蕾安 |
地址: | 430064 湖***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自感 磁阻 电磁 阻尼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自感磁阻式电磁阻尼器,属于振动噪声控制技术领域。该阻尼器包括外壳定子组件和内部动子组件,外壳定子组件和内部动子组件装配在一起,内部动子组件相对于外壳定子组件自由移动,所述内部动子组件内的软磁性金属磁轭和线圈在外壳定子组件产生的磁场中运动,分别产生电涡流和阻碍线圈切割磁感线运动的洛仑兹力,同时产生阻碍软磁性金属磁轭切割磁感线运动的电磁力,且该电磁力远大于洛仑兹力。本实用新型的阻尼器能输出比传统电磁阻尼器大很多的阻尼力,同时兼具良好的抗摇摆和抗冲击性能,具有很强的工程适用性。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振动噪声控制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自感磁阻式电磁阻尼器。
背景技术
减振器是车辆悬挂系统中的主要阻尼元件,它对于车辆的平顺性和安全性均有重要的作用。目前,车辆上使用的减振器大多数是双向作用筒式液压减振器,对液压减振器的最大的制约因素是产生的最大阻尼力受着油压的限制以及油温升高对密封性能的影响。为改善减振器的这种状况,国内外进行了一系列的采用新型功能材料作为阻尼介质,如磁流变和电流变等。另一方面液压减振器设计成可变阻尼时,技术要求高,结构非常复杂,可靠性差,因此研制新结构的主动或者半主动阻尼器就非常有必要。
电磁阻尼器结构简单,可靠性好,在各个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点。目前电磁阻尼器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利用电磁感应定律,让金属板在磁场中运动产生电涡流并转化为电阻热而耗散掉;另一种是利用闭合导线在切割磁感线运动时产生感生电动势,进而在闭合导线中感生电流,并产生阻碍线圈切割磁感线运动的洛仑兹力,这和阻尼力总是阻碍运动的原理一样,即利用这种特性在阻尼器中产生阻尼力。但是现有的电磁阻尼器输出的阻尼力不大,工程适用性不强,因此未能得到广泛地工程应用。
实用新型内容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自感磁阻式电磁阻尼器,该阻尼器能输出比传统电磁阻尼器大很多的阻尼力,同时兼具良好的抗摇摆和抗冲击性能,具有很强的工程适用性。
一种自感磁阻式电磁阻尼器,该阻尼器包括外壳定子组件和内部动子组件,外壳定子组件和内部动子组件装配在一起,内部动子组件相对于外壳定子组件自由移动,所述内部动子组件内的软磁性金属磁轭和线圈在外壳定子组件产生的磁场中运动,分别产生电涡流和阻碍线圈切割磁感线运动的洛仑兹力,同时产生阻碍软磁性金属磁轭切割磁感线运动的电磁力,且该电磁力远大于洛仑兹力。
进一步地,所述外壳定子组件包括环形永磁体、永磁体上磁轭、永磁体下磁轭和上支架;所述永磁体上磁轭和永磁体下磁轭组合后形成安装环形永磁体的环形空腔,环形永磁体安装在该环形空腔内,所述上支架具有一个圆形的端盖,端盖的中心有导轴。
进一步地,所述内部动子组件包括软磁性金属磁轭、线圈、直线轴承和下支架;所述软磁性金属磁轭的外圆周面上绕制线圈,软磁性金属磁轭通过直线轴承与上支架的导轴活动配合,下支架固定连接在直线轴承上。
线圈和软磁性金属磁轭一起运动时,一方面产生与运动方向相反的洛仑兹力和电磁力,另一方面,软磁性金属磁轭还能将动能转化为电阻热而耗散掉,从而提高减振系统的阻尼特性,减小被控对象的振动响应。
有益效果:
1、本实用新型依据电磁感应定律产生感应电流,并依据磁阻最小原理、兼顾洛仑兹力,产生与运动方向相反的阻尼力,同时还能将动能转化为电阻热而耗散掉,大大提高里阻尼器的输出特性,并优化了其结构,所需的横向空间、高度空间小,兼具良好的的抗摇摆和抗冲击性能,工程应用性很强,。
2、本实用新型的新型自感磁阻式电磁阻尼器可以与各种减振器进行组合安装使用,也可以单独使用,且安装方式简单可靠,灵活多变,拆装方便,通用程度高。
3、本实用新型在受到冲击和大幅度摇摆时,由于阻尼器动子通过直线轴承安装在定子导轴上,且直线轴承能承受较大载荷,确保阻尼器能正常工作。
附图说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一九研究所,未经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一九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21083214.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超高性能混凝土框架结构装配式建筑
- 下一篇:一种计算机网络技术服务工具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