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带VOC抑制功能的双组份轻量化吸音棉有效
申请号: | 201721107694.4 | 申请日: | 2017-08-31 |
公开(公告)号: | CN207711965U | 公开(公告)日: | 2018-08-10 |
发明(设计)人: | 徐晓明;王茜 | 申请(专利权)人: | 延锋海纳川汽车饰件系统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0R13/08 | 分类号: | B60R13/08 |
代理公司: | 北京华仲龙腾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548 | 代理人: | 李静 |
地址: | 101300 北京市***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吸音棉 上层无纺布 下层无纺布 干燥剂层 布袋 缝接 本实用新型 连接口 轻量化 双组份 抑制剂 粘接 噪音 拉链连接 绿色环保 消除甲醛 乙醛 干燥剂 固定带 连接扣 拉链 内壁 喷涂 填充 吸收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带VOC抑制功能的双组份轻量化吸音棉,包括下层无纺布,所述下层无纺布的顶端粘接有吸音棉主体,所述吸音棉主体的顶端粘接有上层无纺布,且上层无纺布的厚度和下层无纺布的厚度相同,所述吸音棉主体和上层无纺布之间喷涂有抑制剂,所述上层无纺布顶端的两侧均缝接有拉链,所述上层无纺布的顶端通过拉链连接有干燥剂层,所述干燥剂层内填充有干燥剂,所述干燥剂层顶端的两侧均缝接有布袋,所述布袋的顶端开有连接口,且连接口的内壁上缝接有连接扣,所述布袋内装有固定带。本实用新型质量轻,通过吸音棉主体和抑制剂的设置能够吸收噪音,减轻噪音对人员的影响,还可以消除甲醛,乙醛和VOC等有害物质,绿色环保。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吸音棉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带VOC抑制功能的双组份轻量化吸音棉。
背景技术
目前, 汽车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欢迎,汽车的普及程度也越来越高,人们在上班,购物,旅游时都会用到汽车,它是一个很好的代步工具,而随着汽车的普及,汽车内的装修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汽车做为一个密闭空间, 汽车长时间暴露在阳光下,车内零部件及装饰材料中的有机性挥发物质达到一定浓度时,造成车内空气污染,驾乘人员感到身体不适。各国家汽车行业对VOC的测试方法、浓度要求都有严格规定。汽车内饰材料VOC要求较高,如何满足VOC要求,对主机厂、对各内饰厂家以及材料厂家也是很大的挑战。目前的VOC抑制功能不够好,因此,亟需一种带VOC抑制功能的双组份轻量化吸音棉。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点,而提出的一种带VOC抑制功能的双组份轻量化吸音棉。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带VOC抑制功能的双组份轻量化吸音棉,包括下层无纺布,所述下层无纺布的顶端粘接有吸音棉主体,所述吸音棉主体的顶端粘接有上层无纺布,且上层无纺布的厚度和下层无纺布的厚度相同,所述吸音棉主体和上层无纺布之间喷涂有抑制剂,所述上层无纺布顶端的两侧均缝接有拉链,所述上层无纺布的顶端通过拉链连接有干燥剂层,所述干燥剂层内填充有干燥剂,所述干燥剂层顶端的两侧均缝接有布袋,所述布袋的顶端开有连接口,且连接口的内壁上缝接有连接扣,所述布袋内装有固定带,且固定带的底端与干燥剂层缝接固定,所述固定带远离干燥剂层的一端设有粘接头,所述干燥剂层的顶端粘接有防护层,且防护层为海棉材料制成,所述防护层为波浪状结构,且防护层的外壁上开有等距离分布的吸附孔。
优选的,所述下层无纺布的底端粘接有等距离分布的粘接带,且粘接带的宽度为二到十厘米。
优选的,所述吸音棉主体包括粗纤维,且粗纤维上粘接有微细纤维。
优选的,所述抑制剂包括液体抑制剂和粉末抑制剂,且液体抑制剂喷洒在上层无纺布的底面,粉末抑制剂喷洒在上层无纺布和吸音棉主体之间。
优选的,所述固定带为弹性纤维材料制成,且固定带的宽度为四到十厘米。
优选的,所述粗纤维和微细纤维的比例为11:7,且粗纤维的直径为30μm,微细纤维的直径为2μm。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该吸音棉质量轻,应用于汽车内饰领域,降低油耗,有助于实现节能减排。吸音棉主体中的粗纤维和微细纤维组成迷宫式的空隙结构,使得声波在通过时经过无数次的反射,声波在无数次的反射过程中,微细纤维形成共振而不断消减声波的能量,声波的能量转移成微细纤维的机械振动能量使得声波的反射量和通过量迅速减到最小而达到吸音降噪的目的。可以消除甲醛,乙醛等有害物质,通过抑制剂的设置能够抑制汽车内VOC浓度,提高汽车内的空气质量保护驾乘人员的生命健康。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带VOC抑制功能的双组份轻量化吸音棉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带VOC抑制功能的双组份轻量化吸音棉吸音棉主体的结构示意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延锋海纳川汽车饰件系统有限公司,未经延锋海纳川汽车饰件系统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21107694.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