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轨道车辆抗侧滚扭杆系统的过载保护结构有效
申请号: | 201721115574.9 | 申请日: | 2017-09-01 |
公开(公告)号: | CN207141094U | 公开(公告)日: | 2018-03-27 |
发明(设计)人: | 陈斌;王亚平;杜方孟;张维亨;邹敏佳;陈天鸥 | 申请(专利权)人: | 株洲时代新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1F5/24 | 分类号: | B61F5/24 |
代理公司: | 上海硕力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31251 | 代理人: | 王法男 |
地址: | 412007 湖*** | 国省代码: | 湖南;4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轨道 车辆 抗侧滚扭杆 系统 过载 保护 结构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过载保护方法及结构,具体地涉及一种轨道车辆抗侧滚扭杆系统的过载保护方法及结构,属于轨道交通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抗侧滚扭杆系统为连接转向架与车体的部件,是轨道车辆通过弯道时防止车体发生侧滚的重要安全部件。当车体发生侧滚倾向时,抗侧滚扭杆系统的两根连杆发生反向运动,一根连杆向上,一根连杆向下,扭杆轴承受扭矩,发生扭转变形,其弹性反力矩抵抗车体的侧滚。因此,当车体转弯幅度大、车体左右高度差过大时,扭杆轴的扭转变形量较大,连杆承受的压力也大。可能导致连杆断裂,抗侧滚扭杆系统失效。因此,需要设置连杆的过载保护机构和装置,使得在意外事故发生时,车辆的某些关键部位可以得到保护。
目前,轨道交通车辆上抗侧滚扭杆系统的过载保护,通常是在连杆中设置一个薄弱环节,通过薄弱环节的变形或断裂实现过载保护。它必须同时满足两个要求:一是在设计载荷范围内,连杆能够可靠地工作,因此连杆的薄弱环节不能发生塑性变形;二是当承受的载荷大于极限载荷时,连杆要失去传递载荷的功能,因此连杆的薄弱环节必须发生断裂。
专利申请号CN201610823367.2,名称为“一种轨道车辆用牵引连杆机构及构架防护方法”的发明专利公开了一种轨道车辆用牵引连杆机构,在抗倾杆组件上设有牵引杆组件、转向助力装置和过载保护装置;牵引杆组件的一端与抗倾杆组件连接,转向助力装置和过载保护装置的两端各与一组抗倾组件连接。在两组抗倾杆组件之间安装的油压弹簧组件中的油压弹簧一直向外提供一个张力,能增加牵引连杆机构的转动力,使得车辆转弯更容易;油压弹簧为弹性部件,能缓冲转弯时轨道对转向架的作用力,从而很好的保护转向架。在两组抗倾杆组件之间安装的横向连杆组件中的横向套管能在车辆载荷过大时自动断裂,从而使构架免遭破坏。
专利申请号CN201520317864.6,名称为“一种用于转向架上的连杆”的实用新型专利公开了一种用于转向架上的连杆,包括左关节轴承和右关节轴承,左关节轴承和右关节轴承上均装有关节,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左关节轴承和右关节轴承分别固定连接在套管的左右两端,所述的左关节轴承与套管过盈连接伸入到套管中,左关节轴承上设有左防滑台阶与套管的左端面紧靠,所述的套管中间部位为薄弱段,所述的薄弱段为套管壁厚最薄的部位。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用于转向架上的连杆,其过载保护功能可靠性和稳定性不受连杆的材料的屈强比和不同批次材料性能差异的限制,提高了连杆的可靠性和适用性。
上述专利都是本申请人之前提出的抗侧滚扭杆系统的过负荷保护的方法和装置,都是采用在连杆上设置薄弱部位,使其在承受过大载荷时断裂实现过载保护。这种方法存在以下缺点:
1、连杆过载荷时断裂,抗侧滚扭杆系统性能丧失,对车辆运行安全带来极大隐患。
2、连杆断裂,需要拆卸更换才能再次使用,成本太高。
3、不同的载荷和使用工况,需要通过理论论证和充分的试验验证才能装车使用。
因此,需要改进。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针对当前抗侧滚扭杆系统过载保护功能的不足,提出了一种轨道车辆抗侧滚扭杆系统的过载保护结构,在抗侧滚扭杆系统载荷过大时,通过过载保护装置分担承受施加在连杆上的载荷,避免施加到连杆上的力超载,以至于折断连杆,导致扭杆系统性能失效,车辆发生侧滚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为解决上述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手段为:一种轨道车辆抗侧滚扭杆系统连杆的过载保护结构,包括扭杆组件、支撑座、过载保护装置和连杆,其中扭杆组件通过支撑座与车体连接,扭杆组件的末端同时与过载保护装置以及连杆的一端连接,过载保护装置的另一端与车体连接,连杆的另一端与转向架连接。
进一步地,过载保护装置包括转动组件二和转动组件一,转动组件二的一端通过轴三与转动组件一的一端活动连接;转动组件二的另一端通过轴一与扭杆组件末端以及连杆的一端连接、转动组件一的另一端通过轴二与车体连接,或者转动组件一的另一端通过轴一与扭杆组件末端以及连杆的一端连接、转动组件二的另一端通过轴二与车体连接。
进一步地,转动组件一上设有平面,在平面上设有通槽,转动组件二上设有穿过通槽并能沿通槽运动且固定在转动组件二上的销轴。
进一步地,转动组件二为U型挂件,U型挂件的底端通过轴一与扭杆组件末端以及连杆的一端连接、或者通过轴二与车体连接,U型挂件的两U型边分别位于转动组件一平面的两侧,且U型挂件的两U型边的末端与转动组件一通过轴三连接,销轴穿过通槽后的两端分别固定在两U型边。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株洲时代新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未经株洲时代新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21115574.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同类专利
- 专利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