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激光雷达吊舱有效
申请号: | 201721127328.5 | 申请日: | 2017-09-05 |
公开(公告)号: | CN207133425U | 公开(公告)日: | 2018-03-23 |
发明(设计)人: | 杨燕林;王晓星;张钊;徐僖威;李帅鹏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北科天绘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1S7/495 | 分类号: | G01S7/495;G01S7/481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100094 北京***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激光雷达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三维激光扫描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激光雷达吊舱。
背景技术
在直升机航空遥感中,激光雷达作为高效、高精度的航测传感器逐渐得到广泛使用。对于高压输变电线路巡检,由于其三维测量精度高和测量点密度大,机载激光雷达能够快速高效地获取电力线路及沿路周边的高精度激光点云数据,可以定点、定量化评估电力线、塔架及周边建筑和植被的空间形态和三维关系。
目前的机载激光雷达存在的问题在于:
将激光扫描仪与惯导模块、相机模块直接固定架设于飞机的起落支架处,激光扫描仪与惯导模块、相机模块直接暴露在外,无壳体保护,扫描视场不集中,容易覆盖到非作业区域。扫描数据有效比率较小,数据噪声比较大,对于后续处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另外,飞机电台与激光雷达间有较大概率发生电磁干扰,影响飞机安全同时影响激光雷达数据采集的效率和准确性。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使得扫描视场集中,避免覆盖非作业区域,提高扫描数据的有效比率,实现机体方向有效屏蔽,避免飞机电台与激光雷达间可能的电磁干扰。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激光雷达吊舱,包括:金属屏蔽仓、激光扫描仪、惯导模块、相机模块、减震装置以及固定装置;
其中,该激光扫描仪、惯导模块、相机模块并排设置于该金属屏蔽仓中;
该减震装置固设于该金属屏蔽仓的顶部,并与该固定装置连接;
该激光雷达吊舱通过该固定装置固定至飞机的起落支架;
金属屏蔽仓的仓体侧壁具有一开口,该激光扫描仪通过该开口发射以及接收激光信号。
该金属屏蔽仓的仓体侧壁还具有一开孔,该相机模块的镜头嵌设于该开孔中以进行拍摄,该开孔与该开口位于该金属屏蔽仓的同一侧。
该金属屏蔽仓包括弓形仓体、前仓壁、后仓壁以及顶面。
该开口从该弓形仓体的最低点向上延伸,暴露该激光扫描仪的全部视场。
该前仓壁和/或该后仓壁均采用中心向外凸出的弧形结构。
该激光雷达吊舱的顶部连接该减震装置。
该减震装置包括:
底板,固设于该金属屏蔽仓的顶部;
顶板;
钢丝绳减震器,连接与该底板与该顶板之间。
所述激光雷达吊舱进一步包括用于调整该开口实际敞开幅度的屏蔽门。
该屏蔽门为卷帘门,该卷帘门具有两个,分别安装在该开口的两端,两个该卷帘门能够沿该开口相向延伸。
该开口的边缘设置有两条导轨,该卷帘门的两端容置在该两条导轨中延伸滑动。
本实用新型实现的技术效果在于,由于吊舱的主要功能部件激光扫描仪、惯导模块、相机模块均位于金属屏蔽仓中,故而实现了机体方向的有效电磁屏蔽,避免了飞机电台与激光雷达间可能的电磁干扰,提高了系统电磁兼容能力。通过固定开口或者通过卷帘门调整开口的实际敞开幅度,以使得扫描视场集中,精准覆盖作业区,而避免非作业区域。使得到的扫描数据的有效比率大,避免用户不关注的无效数据参与后续数据处理和计算,提高了数据处理效率。
附图说明
图1、2、3所示为本实用新型的激光雷达吊舱的外部结构示意图。
图4所示为本实用新型的激光雷达吊舱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5、6、7所示为本实用新型的激光雷达吊舱的开口位置的剖面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具体实施例描述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的实现过程,不作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为了解决本实用新型实现机体方向有效屏蔽,避免飞机电台与激光雷达间可能的电磁干扰的技术问题,更进一步的,为了解决使扫描视场更加集中,避免覆盖非作业区域,提高扫描数据的有效比率的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激光雷达吊舱。
如图1、2、3所示为本实用新型的激光雷达吊舱的外部结构示意图。图4所示为本实用新型的激光雷达吊舱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激光雷达吊舱100固定在飞机的起落支架上,随着飞机升空飞行,进行激光扫描,获得扫描数据,其可用于电力线巡检、农林普查、地形测绘、工程勘测等领域。
该激光雷达吊舱100包括:金属屏蔽仓10、激光扫描仪11、惯导模块12、相机模块13、减震装置14以及固定装置15。该减震装置14固设于该金属屏蔽仓10的顶面,并与该固定装置15连接。该激光雷达吊舱100通过该固定装置15固定至飞机的起落支架。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北科天绘科技有限公司,未经北京北科天绘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21127328.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用于处理表面的设备
- 下一篇:最小化神经损伤的高性能神经探针结构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