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水压控制自动脱离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721132010.6 | 申请日: | 2017-09-05 |
公开(公告)号: | CN207349211U | 公开(公告)日: | 2018-05-11 |
发明(设计)人: | 杨少雷;涂英;张震;钟晓晨;宋小帅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中科海讯数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16B1/04 | 分类号: | F16B1/04 |
代理公司: | 北京汇捷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531 | 代理人: | 李宏伟 |
地址: | 100095***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水压 控制 自动 脱离 装置 | ||
一种水压控制自动脱离装置,包括连接头、半护盖、扣压环、锁紧箍、螺纹刀片、密封管、连接绳,所述两块半护盖中部开孔,相对拼合形成圆柱形中空空间,所述两个连接头内侧分别安装螺纹刀片,相对深入于所述圆柱形中空空间内,螺纹刀片刀刃对准所述半护盖中部开孔;所述密封管套接于所述圆柱形中空空间外侧,其两侧套接扣压环,与两侧连接头相连接;两连接头深入半护盖组成的圆柱体内部部分各固定安装所述锁紧箍,两侧锁紧箍各与连接绳一端锁紧,两连接头外侧连接外部待分离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绳采用聚乙烯醇材料。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机械结构设计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水压控制自动脱离装置。
背景技术
入水脱离装置主要应用于各种探测浮标、通信浮标以及水下航行器等水下工作设备,其平时在工作设备中起连接作用,工作设备进入水中环境后自动使设备分离为多个部分。目前市场上使用的入水之后脱离装置基本上都是基于声波信号控制电机的转动然后机械脱离,造价高昂,且单个产品的体积、重量都比较大,对于小型、简单实验以及抛弃式的布放来说,没有一种价格低廉且小巧方便使用的产品。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体积小、价格低、重量轻的水压控制自动脱离装置,使得入水脱离更加方便、简单、便宜。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水压控制自动脱离装置,包括连接头两个、半护盖两块、扣压环两个、锁紧箍两个、螺纹刀片、密封管、连接绳,所述两块半护盖中部开孔,相对拼合形成圆柱形中空空间,所述螺纹刀片固定连接于连接头上,相对安装于所述圆柱形中空空间内,刀刃对准所述半护盖中部开孔;所述密封管套接于所述圆柱形中空空间外侧,其两侧套接扣压环,与连接头相连接;两连接头深入半护盖组成的圆柱体内部部分各固定安装所述锁紧箍,两侧锁紧箍各与连接绳一端锁紧,两连接头外侧连接外部待分离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两块半护盖采用耐压材料,所述密封管采用易形变材料,所述连接绳采用聚乙烯醇材料。
本实用新型解决技术问题的原理是在装备未入水时,通过采用聚乙烯醇绳连接固定两个连接头,平衡连接头两侧外部设备施加的拉力。当装置在重力作用下沉入水中后,随着水深度的增加,水给装置一个压力,压力使得密封管向半护盖的孔方向变形,当变形达到一定程度,即水深达到一定深度,水压使密封管变形达到一定程度,使螺纹刀片接触并扎破密封管,水进入装置内,由于聚乙烯醇遇水溶解,因此逐步使聚乙烯醇绳溶化,使得两个连接头失去连接力,由于外部设备两侧的拉力,使得两个连接头断开连接,从而完成自动脱离的动作。
进一步的,为了加快装置分离的速度,在所述连接头内侧安装泡腾片。当有水进入装置时,与泡腾片反应快速生产大量的二氧化碳气体,使管内气压增大,胀大刀片切开的气孔,加速使水进入管内,加速聚乙烯醇绳溶化,使得两个连接头失去连接力,并且在大量二氧化碳气体压力及外部设备拉力的共同作用下,两个连接头迅速断开连接,从而完成自动脱离的动作。
进一步的,为了更好与其他设备相连接,所述连接头外侧安装吊环。
进一步的,若想使装置刚入水即脱离,则在密封管对应半护盖开孔处打几个小孔,使得入水后,水即可进入装置,进而聚乙烯醇绳溶化,使装置完成自动脱离动作。
为了达到在指定水深使设备脱离的目的,还可以测量不同深度水压对密封套所造成的形变程度,即测量此时密封套向半护盖开孔内侧凹陷程度,将螺纹刀片安装的位置设置在对应位置,使得在指定深度割开密封套,控制设备脱离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具有的有益效果是采用聚乙烯醇绳作为固定和脱离的载体,从而使入水脱离装置的结构简单,使用方便,价格便宜,能够使水下释放实验的成本大幅度降低。
附图说明
图1水压控制自动脱离装置组成图
图2水压控制自动脱离装置侧视图
图3水压控制自动脱离装置透视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中科海讯数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北京中科海讯数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21132010.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