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加热盘及烹饪器具有效
申请号: | 201721144439.7 | 申请日: | 2017-09-06 |
公开(公告)号: | CN208259597U | 公开(公告)日: | 2018-12-21 |
发明(设计)人: | 王小鹰;李勇;郭雄伟;吴育权;区国安;王力;瞿月红 | 申请(专利权)人: | 佛山市顺德区美的电热电器制造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A47J36/24 | 分类号: | A47J36/24;A47J27/00 |
代理公司: | 北京清亦华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201 | 代理人: | 黄德海 |
地址: | 528311 广东省***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加热盘 内锅 凹陷部 本实用新型 烹饪器具 良好接触 热量传递 不接触 有效地 煮烂 加热 传递 外部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加热盘及烹饪器具。加热盘位于一内锅外部以对内锅加热,加热盘朝向内锅的一侧具有接触部和凹陷部,接触部与内锅的外表面接触,凹陷部与内锅的外表面不接触。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加热盘,通过在加热盘朝向内锅的一侧设置接触部和凹陷部,凹陷部可以与内锅间隔开,降低了加热盘热量传递至内锅的速度,可有效避免食物煮烂的情况,接触部可以使得加热盘与内锅的良好接触,可有效地使加热盘的热量快速传递至内锅。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家用电器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加热盘及烹饪器具。
背景技术
对于大部分采用加热盘加热的电饭煲等烹饪器具,其核心部件为加热盘,通过加热盘发热传导至内锅,从而实现内锅的加热。为保证良好的导热效果,要求内锅与加热盘要贴紧,但对于贴合良好的内锅与加热盘系统,往往会由于热量集中而造成中心温度较高,造成米饭焦烂。为解决这一问题,需要将内锅中心下端与加热盘的间隙加大,从而使加热盘的热量传递至内锅中心部位的速率降低,但加大的间隙会使得此处热量集中,造成安装在加热盘中心孔位置的温度传感器感温较快,从而比原来更快达到程序设置的温度点,使得程序误判,造成米饭未充分加热就停止了加热。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加热盘,所述加热盘具有结构简单、使用性能佳的优点。
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一种烹饪器具,所述烹饪器具包括如上所述的加热盘。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加热盘,所述加热盘位于一内锅外部以对所述内锅加热,所述加热盘朝向所述内锅的一侧具有接触部和凹陷部,所述接触部与所述内锅的外表面接触,所述凹陷部的底面与所述内锅的外表面不接触。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加热盘,通过在加热盘朝向内锅的一侧设置接触部和凹陷部,凹陷部的底面与内锅不接触,从而可以降低加热盘热量传递至内锅的速率,可有效避免食物煮烂的情况,接触部可以使得加热盘与内锅的良好接触,可有效地使加热盘的热量快速传递至内锅。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加热盘的中部具有适于安装温度传感器的通孔,所述温度传感器位于所述通孔内。由此,温度传感器可以实时监测加热盘的中部的温度,由于热量集中而造成中心温度较高,当温度传感器测定的温度达到设定的温度值后,加热盘可以停止加热,从而可以避免加热盘持续加热造成食物烧焦的情况。
根据本实用新型进一步的实施例,所述凹陷部与所述通孔间隔开,且所述接触部位于所述凹陷部和所述通孔之间。由此,接触部可以使得加热盘靠近中心的区域与内锅保持良好的接触,从而可以使加热盘靠近中心的区域的热量快速地传递至内锅,进而可以避免内锅的中心区域热量集中,温度传感器快速升温造成程序误判、食物不熟的情况。
进一步地,所述凹陷部呈环状凹陷部,所述通孔位于所述环状凹陷部的内环内。由此,可以提高凹陷部对内锅作用区域的均衡性,从而可以避免内锅任意位置处由于热量过高造成食物焦烂的情况。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凹陷部呈圆形凹陷部。由此,便于设置。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凹陷部的深度为0.1mm-1mm。由此,既可以降低加热盘的热量传递至内锅中心部位的速率,又可以避免凹陷部所对应的部分内锅温度过低,造成局部食物不熟的情况,还能减小加热盘的尺寸大小。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接触部为间隔开的多个,任意相邻的两个所述接触部之间设有所述凹陷部。由此,既可以降低加热盘的热量传递至内锅的速率,又可以保证加热盘传递给内锅的需求热量。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示例中,所述接触部为环状接触部。由此,可以提高接触部对内锅作用区域的均衡性。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佛山市顺德区美的电热电器制造有限公司,未经佛山市顺德区美的电热电器制造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21144439.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