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新式可超车的火车有效
申请号: | 201721147825.1 | 申请日: | 2017-09-08 |
公开(公告)号: | CN207345803U | 公开(公告)日: | 2018-05-11 |
发明(设计)人: | 汪从利 | 申请(专利权)人: | 汪从利 |
主分类号: | B61B1/00 | 分类号: | B61B1/00;B61B5/02;B61B13/00 |
代理公司: | 南昌青远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6123 | 代理人: | 刘爱芳 |
地址: | 438000 湖北省黄***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新式 超车 火车 | ||
本实用新型涉轨道交通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新式可超车的火车。包括火车主体,装在火车主体上的多对承重轮,所述火车主体为扁平结构,车顶为弧形结构,火车主体两侧分别装有可以伸缩的变道装置,所述变道装置包括设置于火车主体两侧的两块弧形板,所述弧形板的外部形状与所述火车主体的外部轮廓相匹配,所述弧形板的两侧对称安装有两对以上的活动轮,所述变道装置通过设置于火车主体底部的收放机构对弧形板及活动轮进行收放实现变道,所述承重轮在内轨上运行,活动轮常态下在外轨上运行本实用新型采用弧形曲线车体,车前高于车头,实现了火车可以超车,使得铁轨达到极限运输,其运输量与之前相比极大的增加。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轨道交通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新式可超车的火车。
背景技术
作为人类最重要的交通工具之一的火车,它由不可替代的作用,火车的便捷快速,以及能源节约等有其他交通工具不能比拟的优势,这也是在1781年,乔治.斯蒂芬森发明内燃机以来,火车一直在不断地改进,1804年,一个名叫德里维斯克的英国矿山技师,首先利用瓦特的蒸汽机造出了世界上第一台蒸汽机车。1879年,德国西门子电气公司研制了第一台电力机车,1894年,德国研制成功了第一台汽油内燃机车。1924年,德、美、法等国成功研制了柴油内燃机车,1941年,瑞士研制成功新型的燃油汽轮机车,以柴油为燃料。
21世纪10年代以来,各国都大力发展高速列车,例如法国巴黎至里昂的高速列车,时速到达300公里;日本东京至大阪的高速列车时这也达到500公里以上。人们对这样的高速列车仍不满足。法国、日本等国率先开发了磁悬浮列车。我国也在上海修建了世界第一条商用磁悬浮列车线,由地铁龙阳路站到浦东机场。这种列车悬浮于轨道之上,时速可达700-800公里。
而这几百年的改进人类视乎都只是在速度以及马力上不断的提升,而到了现如今,这两个值几乎已经到达了极限,然而我国的火车交通的拥堵问题,以及追求极限速度的安全问题,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这也是人类一直难以解决的几个难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适应现实需要,提供一种新式可超车的火车。
为了实现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新式可超车的火车,包括火车主体,装在火车主体上的多对承重轮,所述火车主体为扁平结构,车顶为弧形结构,火车主体两侧分别装有可以伸缩的变道装置,所述变道装置包括设置于火车主体两侧的两块弧形板,所述弧形板的外部形状与所述火车主体的外部轮廓相匹配,所述弧形板与火车主体之间设有间隙,所述弧形板的两侧对称安装有两对以上的活动轮,所述变道装置通过设置于火车主体底部的收放机构对弧形板及活动轮进行收放实现变道,所述火车主体底部铺设有内轨和外轨,所述承重轮在内轨上运行,活动轮常态下在外轨上运行。
所述火车主体底部设置有收放装置,所述收放装置包括设置于火车主体底部的两对转动铰链,所述转动铰链上分别铰接有一对与活动轮铰接的转动臂,所述每对活动轮之间设有四边形的变形机构,所述两个变形机构通过连杆连接,连杆的一端与推拉变形装置的推拉杆连接,所述推拉变形装置的外端设有撞击头,所述撞击头通过撞击设置于变道入口或出口处的变道滑块,与推拉杆联动,带动连杆对两个四边形的变形机构进行推拉,将两对活动轮及弧形板进行收放实现变道。
所述推拉变形装置包括一个滑槽,以及一个与外滑槽相匹配的滑块,所述滑块设置于外滑槽的中部,在滑块靠近推拉杆一侧的滑槽内腔中设有弹簧,在另一侧的滑槽内腔中按照距离滑块由远及近的顺序依次设有引导块和卡钩,所述卡钩的主体为直线杆,自由端设有钩体;所述引导块与滑槽的内壁组成引导槽,所述引导槽包括斜向的进入段、直线滑行段、锐角形的卡接段以及滑出段;所述卡钩与滑块铰接,所述滑出段末端设有单向门,单向门与中间引导块铰接,所述卡钩只能由滑出段穿过单向门回到进入段。
所述内轨设有变道隧道,当需要变道时,收缩变道装置进入隧道,不需要变道的火车主体通过活动轮在外轨直线行驶。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汪从利,未经汪从利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21147825.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新型救生艇舱门
- 下一篇:一种实现气压盘式制动器左右互换的保持簧压板